《春》ppt341
- 资源简介:
共56张。有教学设计,约5410个字。
《春》
——教学设计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万家初级中学蔡良锋
教材分析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征,每个人对于四季都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2、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特点。
3、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揣摩词语和句子,体味文中大量的描写片段,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5、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揣摩词语和句子,体味文中大量的描写片段,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2、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特点。
3、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整体感悟
导语设计: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如画,春天如情如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大家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生齐背诗文);大家
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生齐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板书课文题目及作者)。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各组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1)课后词语的正音释义。(见课件)
(2)简介作者的有关情况,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3)写作背景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2.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勾勒轮廓:(板书或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