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丰城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段考全科试题(9科18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化学试题.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地理试题.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地理试题(课改实验班).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化学试题(课改实验班).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课改实验班).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物试题.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物试题(课改实验班).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数学(理)试题(课改实验班).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数学(文)试题.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物理试题.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物理试题(课改实验班).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英语试题.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英语试题(课改实验班).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英语听力.mp3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课改实验班).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政治试题.doc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政治试题(课改实验班).doc
丰城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段考试题
语 文
命题: 审题: 2016.10.4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袁采在《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根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
C.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及面向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
D.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对童蒙教育做出过贡献,如袁采、朱熹、欧阳修等人,他们或提出过童蒙教育的理论主张,或编写过相关教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这些因素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发挥了一定作用。
B.“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僚地主的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
丰城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段考试卷
语 文 (课改实验班)
命题人: 审题: 2016.10.04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特殊的筋肉技巧。例如写字、作画、弹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诸筋肉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特殊的筋肉技巧。
学一门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模仿”和“学习”本来不是两件事。姑且拿写字做例来说。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些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学写字最得益的方法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运用手腕,如何使全身筋肉力量贯注在手腕上。他的筋肉习惯已养成了,在实地观察他的筋肉如何动作时,我可以讨一点诀窍来,免得自己去暗中摸索,尤其重要的是免得自己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
诗人和文人常欢喜说“思路”,所谓“思路”并无若何玄妙,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
1、下面关于“模仿”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模仿是学习艺术的初级阶段,琴、书、画等各种艺术都是从了解并模仿各自特殊的筋肉技巧开始,以前人为榜样,可以避免自己走弯路。
B.诗文艺术也需要模仿。中国诗人注重的“声”“气”都可以模仿,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模仿,其实这种模仿也是一种学习。
C.匠人是艺术家的前期,能够惟妙惟肖的模仿是匠人必有的本领,有了这样的手腕之后,再有一定的妙悟,那就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了。
D.模仿是艺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做足了功夫,并不断进取,才有可能创造,这就说明创造离不开模仿。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习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以书法为例,只有站在书家的身旁,模仿他如何提笔、用腕,如何养成筋肉习惯,才能学得诀窍,练好书法。
B.文人所谓的思路也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筋肉技巧。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了“声本于气”“求之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