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精讲精练
- 资源简介:
约4120字。
《兼爱》精讲精练
【课文精讲】
问:“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什么是“兼爱”?
答: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去帮助别人。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问: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答:墨子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互相争夺。墨子认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爱与利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问:在墨子看来,“天下之害”是如何产生的?
答:由于只知道自爱而不相爱,所以诸侯不忌惮发动他自己的国家来攻打别人的国家,卿大夫不忌惮发动自己的食邑来夺取别人的食邑,人们不忌惮运用自身的力量来贼害别人。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人跟人不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对它。
问:在墨子眼中,为什么会出现“天下之害”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答: 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问: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
答: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 孔子的“泛爱众”,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昏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亲疏、厚薄、贵贱的差别 ,即“爱而有兼”“爱无差等”藉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
(2)爱的倾向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交相利”。
从总体意义上来看,儒家的“仁爱”是一种爱有差等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则是一种爱无差等的爱,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
【课文精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 篡:夺取
B.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看待
C. 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愚:愚蠢
D. 是以仁者非之 非:反对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既以非之
B.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C.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D. 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