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4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全科试题(9科10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9科10份)
【全国百强校首发】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理)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文)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doc
赤峰二中2014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斯文”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认为,“斯文”并没有随文王的去世而断绝,而是得到了“天”的承认。显然,孔子赋予了“斯文”极高的内涵——天道,而天道便蕴藏于礼乐制度之中。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得更加透彻:“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斯文即道,而礼乐制度是“道 ”的载体。一旦“礼崩乐坏”,道将不存,斯文不 在,国也将不国了。可以想象,“斯文”在先秦时期的士子心中和君王谋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将其视为圣人先贤为人立世、明君霸主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也反映了一个时代与社会的道德标准与理想追求。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斯文”并没有夭折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反而随着六经的传世,一直延续成为儒家之经典。《隋书•经籍志》写道:“夫经籍也者,……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典籍被视为文化遗产,“斯道”便是“斯文”。同时,斯文还更多地体现在“教化”之中,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古代王权正是借助“教化”正风俗、治国家,这些无不彰显斯文之意蕴。
汉代以降,自大儒董仲舒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斯文也随即成为饱学之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武帝纪赞》中记载道:“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六经》自然成为儒家思想之精华,而斯文也自然成为精华之要义。从这个意义说,经典便是斯文,儒学便是斯文,教育便是斯文。所以修身需要斯文,齐家需要斯文,治国需要斯文,平天下更需要斯文。“斯文”之风气开始弥漫在中华大地。
三国之争、南北两朝,多事之秋竟使得“斯文扫地”。直到唐宋,斯文才迎来了一次转机。在那以前,朱熹将现状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在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大家的努力下,一批儒者致力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皆以“斯文”为己任,如程颐赞誉其兄程颢说:“(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依然以四书五经为基本读物。即便是进入民国时期,那些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近代学者,依然带有“遗老遗少”的气息。在陈寅恪等人看来,中国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或被以欧美的方式“改写”,而当下严重的国难更凸显出维持“国性”的必要。
(选自2016年3月31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斯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孔子赋予其“天道”的内涵,它藏于历朝礼乐制度与典籍中,反映了一个时代与社会的道德标准与理想追求。
B.“斯文”作为一个词,最早出于《论语•子罕》;在孔子看来,“斯文”或延续或断绝,取决于“天”的意愿,它不会随任何人的去世而消失。
C.“斯文”作为一种文化,它藏于礼乐制度中,故礼乐兴,则“斯文”在;“斯文”又藏于文化典籍中,秦始皇时“焚书坑儒”,但“斯文”未绝。
D.“斯文”兴衰与国之兴衰有关联,古代王权对百姓的“教化”中体现出“斯文”的意蕴;古代士子、君王亦多以此为修身治国的最高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时,斯文就是儒家思想,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斯文也便成为许多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
B.三国南北朝时期,因世多变故,“礼崩乐坏”,中华大地“斯文扫地”,朱熹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绘,字敬文。年六岁,便自愿入学,家人以偶年俗忌,约而弗许。伺其伯姊笔牍之间,而辄窃用。未几遂通《急就章》,内外异之,以为非常儿也。及长,仪貌端伟,神情朗隽。河间邢晏,即绘舅也,与绘清言,叹其高远。每称曰:“若披云雾,如对珠玉,宰相之寄,良在此甥。”
素长笔札,尤能传受,缉缀词议,简举可观。天平初,世宗用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