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题,约5700字。
连云港市东方分学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请将试题的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时只交答案纸㈠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浸渍(zi) 窈(yao)然 长歌当(dang)哭 否(pi)极泰来
B、遗(w氖)施 踟(zhi)蹰 乘彼挽垣(hufin) 青青子衿(jin)
C,謇(jian)謇 虔(qian)诚 静女其姝(shu) 周公吐哺(bu)
D、萧索(suo) 驯(xun)鸽 硕果累(lei)累 讳(hui)莫如深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落蕊 桀傲不驯 爱屋及乌 披荆斩棘
B、屠戮 信誓旦旦 陨身不恤 仓皇失措
C、委曲 含情脉脉 载笑载言 混混沌沌
D、钟磬 夙兴夜寐 纭纭众生 风餐露宿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高等教育考察团在英国逗留期间,参观了伦敦、曼彻斯特……等城市的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
B、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C、一走进寺庙就可以看见一尊弥勒佛,从贴在神龛左右的对联:“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
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来看,他好像主张人生当好笑的。
D、“今天街上真热闹呀!——你什么时候去广州?”张亮对王星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布什有惊无险,最终取得大选的胜利,成功连任。
B、有人对时下的人才作了这样的评估:有的人是有知识没文化,有的人是有文凭没水平,此
言切中肯綮。
C、一对孪生姐妹,在向读者自我介绍时,活泼的妹妹先声夺人,文静的姐姐却笑而不答。
D、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分破坏,都遭到了相应的报复,环境污染的威胁不亚于第三次世界
大战,这绝对不可等闲视之。
5、以下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赋、比、兴是《诗经》的常见表现手法。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
长篇抒情诗,与北朝的《4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故都的秋》和《北平的四季》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作者寓情于景,将北平收在眼底,装在
心里,表达了对故都深切的爱。
D、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游褒禅山记》和《答司马谏议书》是他的代表作,其文雄健
峭拔,论理精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侵入我国的寒流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这要看由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
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来决定。
B、罗马尼亚民间乐团在北京的演出,受到了首都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C、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
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咀嚼。
D、这支来访的外国俱乐部足球队给我们青年队员上了很好的一课,恐怕他们终生都不会忘
记这次比赛。
二、课内语段阅读(12分,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7—10题。
①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②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
起来,会铺得满地。③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④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
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
深沉的地方。
7.选出对这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本段文字重点抓住秋槐进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清”、“静”、“悲
凉”的特点。
B,第①句中的“也”字的作用是:承接上段,引出后文对“槐树落蕊”的描写。
C、第④句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所凝成的成语是“一叶知秋”,所比喻的是,从某些细微
迹象,可以看出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势。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
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