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高2017届高三入学考试全科试题(5科6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5科6份)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数学(文)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理科综合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数学(理)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文科综合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
重庆八中高2017届高三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卷共12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请考生把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玄境是在正始年间形成的一种将玄学与人生境界相融合的产物,体现出特有的中古人文的色彩,是魏晋风度形而上之支持。玄境若从一般意义来说,是指天道与人生融为一体的形而上之精神本体。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所说的“众妙之门”,是指人生与天道幽微难识的超验本体,是一种玄境。
所谓玄境化是指用哲学与美学的境界来勾划人生与天道。西汉后期的扬雄作有《太玄》,在这本仿《周易》而过于玄妙的哲学书中,也充满着对于玄境的想象与探讨。扬雄处于西汉哀帝与平帝年间,后来又碰上王莽篡汉的事件,他自己也因此而受牵连。扬雄生于多事之秋,极力想探讨那种天道与人事,以及命运的变化,《太玄》的思想正是因此而产生的。从这个典故来看魏晋玄学的形成,大约也可以看出点眉目来,即玄学是一种时代与人生忧患的产物,并不是凭空形成的玄想。玄境也是由此而生成的人生哲学的思辨化与实体化。汉魏之际残酷的人生遭际,迫使人们对于人生与天道,特别是自身的存在价值与依据不得不进行思考,不得不作出解答,孔孟与老庄的思想经过阐发,由此而玄境化。玄学的生命精神即是那个卓然标举的“无”、“大”、“道”等概念。《晋书•王衍传》说,“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在正始诸人心目中,“无”是一种最高的哲学范畴,是万物的精神实体,也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的人格境界,圣人以此成德,而不肖之人也可以用它来远祸全身,只要掌握了它,就可以出神入化,立于不败之地。这些精神性的概念是人格与宇宙精神合一的理念。
然而,玄学也有它的先天不足,这就是过分强调那个玄无本体的作用,将“无”作为一种远离人寰的精神实体,经过一些人物有意无意的加工,这种“无”演变成为一种纯粹理念和精神权威,特别是到了东晋年代,玄学与清谈相结合,成为一种时尚,融入贵族生活圈子,在促进人们理论思维发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流弊。东晋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就对此加以批评过。
正始玄学影响到诗歌创作之中,玄境正是诗化哲学的产物。玄学所遵循的理性蔓延到了诗文创作领域,往往会形成以理入诗的书面,东晋时出现了被人称作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梁代著名文人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批评一些人学谢灵运的诗,虽然“典正可采”,却“酷不入情”,与人的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趣味相左。玄言诗从思想根源上来说,是审美主体被理念所主宰。而没有丰富的感性创造,玄言诗纵然有再深的精神意蕴,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缺乏审美的价值。 (摘编自袁济喜《从玄境到当下的六朝美学》)
1、下列关于“玄境”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于正始年间的玄境,将玄学与人生境界相融合,为魏晋风度提供了精神支持,也帮助很多遭际残酷的人找到了人生寄托。
B、“玄境”与“玄境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一般意义来说,“玄境”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本体,“玄境化”则是对人生与天道的勾划。
C、历代文人讨论哲学与美学都建立在对于玄境的想象与探讨上,比如《周易》和《太玄》都是作者借玄境来阐发自己哲学思想的著作。
D、玄境既可以表现为老子所说的“众妙之门”,也可以表现为人生哲学的思辨化与实体化,还可以表现为诗化哲学的产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扬雄写作《太玄》可以看出,玄学往往产生于时代与人生的忧患之中,人们需要反思天道与人生、自身的存在价值与依据。
B、汉魏士人在残酷的人生遭际下思考人生价值,试图对人生与天道作出解答,由此很多关于玄学的思想得到阐发并进而玄境化。
C、“无”作为正始人最高的哲学范畴,可以帮助人们成德远祸、立于不败之地,但如果过分强调“无”,也会产生弊端。
D、玄学所遵循的理性原则会让审美主体被理念所主宰,萧子显就反对以理入诗,并批判这类诗歌虽“典正可采”,却“酷不入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学是当时一批文人跳出传统修齐治平的思维方式,对天道、人生特别是生存价值所作的哲学反思,以期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重新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B、玄学有它先天的不足,它与士人的精神叩问一旦结合,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过分强调那个玄无本体的流弊,为此葛洪在其《抱朴子》中专门进行过批评。
C、东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玄学融入贵族的生活,比如《兰亭集序》描摹的就是东晋士族文人的一次大规模清谈盛会。
D、相对于缺乏感性创造的玄言诗,那些具有真情实感的诗歌才可能具有审美价值,比如杜甫的《登高》、李煜的《虞美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叶旺,六安人。与合肥人马云同隶长枪军谢再兴,为百户。再兴叛,二人自拔归。数从征,积功并授指挥佥事。洪武四年,偕镇辽东。初,元主北走,其辽阳行省参政刘益屯盖州,与平章高嘉努相为声援,保金、复等州。帝遣断事黄俦赍诏谕益。益籍所部兵马、钱粮、舆地之数来归。帝命右丞张良佐、左丞商暠俱为盖州卫指挥佥事。既念辽阳重地,复设都指挥使司统辖诸卫,以旺及云并为都指挥使往镇之。已,纳克楚将内犯,敕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