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新”在何处?
- 资源简介:
约4210字。
话题作文,“新”在何处?海化一中 王 忠 孙建林内容摘要:话题作文,一直是我们初中各级各类考试的热点和重点,但又是一个教与学的难点。如何写出不同一般,有创见、有个性的文章,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特别通过参与国家级课题“创新作文教学与研究”,我总结出几个方面的好途径:立意深、视角新、材料鲜、感情真、构思巧、语言美。只要勤思多练,就一定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关键字:话题作文 创新 立意 视角 材料 感情 构思 语言近年来,话题作文走进了许多省市中考语文试卷。话题,即择取中学生的生活中、学习中常碰到的某个问题,大凡人生思考、日常阅历、社会种种、师友亲属,均可入题,其题目之范围均考虑到使学生人人有话可说,有材可选;而对文体要求亦比较宽泛,四个字:“文体不限。”这种作文形式具有开放性,不设置审题障碍,文体自由,取材广泛,既规定了一个大体的写作范围,但又不限得过死,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择取不同的题材来写,这样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考生大胆创新,写出有创见、有个性的文章。创新作文,“新”在何处?需要我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挖掘“新”意,探索“新”路。从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立意深——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它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因此,要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鼓励学生不为大众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对“严是爱,松是害”这句流行语的反思,从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身心的成长,提倡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的角度看,立论“不严不松又慈爱”更会受到青睐和欢迎。对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辨证分析,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有现实意义。通过对觉俗语的能培养学生立意创新能力。对习语“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谦虚是美德”等,都可以创新思维,逆向立论: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人有屋檐下就是不低头;要勇于展示自我等等。常规的作文,它的观点大众化,人云亦云,混迹于茫茫人流中毫无物色。“砺尽千消始到金”,真画龙点睛的创新作文,它的观点应该别致、独创、有深度,是作者反复思考的结晶。即使是陈旧的材料或话题,也要能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开掘材料中人们轻易不能觉察的闪光点,跳出俗套,闯出新路。二、视角新——换个角度会很美对待同样的话题,选取与众不同的切入点,敢于独辟蹊径,开拓新路。传统的作文要求规规矩矩、四平八稳、限制条条框框,使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因而写出来的作品千人一面,笔下的人物假大空,没有棱角和个性,更无从谈“新”。而在创新作文中,首先就应体现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力求新颖、别致。选取不一样的切入点,文章也就会千姿百态、意趣盎然。可以从话题的主要事件切入,也可以从次要事件着手;可以评主要人物,亦可论次要角色;可跟大家齐声叫好,也可以对材料说“不”;可以从正常思维,还可以从逆向思考……种种情况,不一而足。有些学生偏科,我举韩寒的例子让大家展开讨论。韩寒七六门课挂红灯,甚至认为学习除专长以外的学科是“空着棉袄洗澡”。最初的几位同学都赞同韩寒的观点,全面学习会导致平庸,不如学好一技之长。我抓住时机启发、追问:“难道发展特长必须以牺牲其他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