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0650字。
4. 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案
度荆门望楚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梦来。
【内容赏析】 陈子昂这首诗写于他二十一岁初次由蜀入楚之时。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四川梓州射洪县,准备东入洛阳求取功名。年轻的诗人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憧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之感。当他经荆门入楚时,写下了这首豪壮的五言律诗。
江雾迷茫,烟波浩渺。两岸风光,极目远望,楚天辽阔。眺望这奇妙而美好的风光,很自然地使人想到在这块
古老的土地上活动过的人和事;想到当年孔夫子过楚的凄惶潦倒;想到屈原江畔行吟的悲愤抑郁;也想到项羽面对秦皇仪仗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壮语、先贤先哲们已经逝去了,一代新人又举步重来,于是诗人仰天长吟:“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狂歌客,指春秋末期楚国著名隐士陆通,字接舆。他才学很高,不肯入仕,有许多轻世蔑俗之举。这里诗人用这个典故,是用接舆的才高自负比喻自己,但今天诗人狂歌、入楚,不是为了隐居不仕,却是为了求取功名,施展抱负,风流少年的得意之情跃然纸上。
登幽州台歌
直言谏臣——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
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所用。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有汉魏风骨,此诗作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背景资料
此诗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三十五岁。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武攸宜昏庸无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屡败。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屡遭拒绝。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最后,陈子昂反因出谋献策而被贬职。陈子昂郁闷地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把握文意
《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古体诗。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重难突破
1.首句中的“古人”、“来者”分别指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