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题作文审题五明确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100字。
高考话题作文审题五明确
从1998年一直到2004年,高考连续7年出现了话题作文。《考试说明》中也明确降低了审题的标准,淡化了审题的意识,而且“话题”作文也的确只需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这就造成了一个误区:一部分师生误认为,今后高考作文再也不必强调审题了。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分析每年高考评卷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高考作文尽管降低了审题难度,尽管不断地强调其开放性和创新性,但我们也应该清楚,降低审题难度并不是没有难度,强调开放、创新也并不是不要限制和约束。而且,2004年高考作文命题也凸现出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新目标,对审题的要求也渐趋强化,但有些师生并没有注重这一点。
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高考作文第一关,因为“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条。它需要正确地把握试题所涵盖的审题立意的角度、主要内容、中心、字数等。要使所写的文章“符合题意”,就要对作文题面的每个字、词、符号、图表等仔细品读,细心揣摩,全面审核和理解其含义,正确地把握命题意图,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确立中心意旨。
如何做到正确审题呢?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要求(或注意)三部分构成。话题作文的材料起个引路的作用,或提供一个事实或讲述一段小故事或给出一幅(组)漫画等,用意在于吸引考生注意力,激起考生的写作兴趣,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话题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能是话题范围仅仅是材料蕴含的意义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含的意义。要求(或注意)则是对作文提出一些具体的诸如立意、选材、文体、题目、篇幅等方面的规定。
例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就是一个典范的例子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要求(或注意)三部分非常明显,让人一目了然。
二、明确话题材料(提示语)的指向
成功的作文切入点的选择,来自于对话题作文材料的科学分析。应该说,一篇升学的作文题目,凝结着命题者的大量心血,材料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着许多深刻的内涵,如果我们视而不见或草草浏览,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一般来说,材料只是起个由头的作用,或是提供一个事实或讲一个故事,用意在于吸引考生注意,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提供的境界。譬如2002年高考作文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前进,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