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题作文审题五明确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1/3 19:09:3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99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100字。
高考话题作文审题五明确
从1998年一直到2004年,高考连续7年出现了话题作文。《考试说明》中也明确降低了审题的标准,淡化了审题的意识,而且“话题”作文也的确只需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这就造成了一个误区:一部分师生误认为,今后高考作文再也不必强调审题了。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分析每年高考评卷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高考作文尽管降低了审题难度,尽管不断地强调其开放性和创新性,但我们也应该清楚,降低审题难度并不是没有难度,强调开放、创新也并不是不要限制和约束。而且,2004年高考作文命题也凸现出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新目标,对审题的要求也渐趋强化,但有些师生并没有注重这一点。
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高考作文第一关,因为“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条。它需要正确地把握试题所涵盖的审题立意的角度、主要内容、中心、字数等。要使所写的文章“符合题意”,就要对作文题面的每个字、词、符号、图表等仔细品读,细心揣摩,全面审核和理解其含义,正确地把握命题意图,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确立中心意旨。
如何做到正确审题呢?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要求(或注意)三部分构成。话题作文的材料起个引路的作用,或提供一个事实或讲述一段小故事或给出一幅(组)漫画等,用意在于吸引考生注意力,激起考生的写作兴趣,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话题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能是话题范围仅仅是材料蕴含的意义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含的意义。要求(或注意)则是对作文提出一些具体的诸如立意、选材、文体、题目、篇幅等方面的规定。
例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就是一个典范的例子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要求(或注意)三部分非常明显,让人一目了然。
  二、明确话题材料(提示语)的指向
   成功的作文切入点的选择,来自于对话题作文材料的科学分析。应该说,一篇升学的作文题目,凝结着命题者的大量心血,材料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着许多深刻的内涵,如果我们视而不见或草草浏览,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一般来说,材料只是起个由头的作用,或是提供一个事实或讲一个故事,用意在于吸引考生注意,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提供的境界。譬如2002年高考作文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前进,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