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中学2015-2016学年高2015级第二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题,约6930字。
高2015级第二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考试结束时,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基本仍属小农经济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3.“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4.范仲淹《四民诗》说:“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宋人《富国策》阐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这说明
A.宋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C.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D.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思想出现
5.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这场“商业革命”最本质的现象是( )
A.出现了工商业市镇 B.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C.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6.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此时中国( )
A.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 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
C.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7.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鸦片战争前夕国内主要商品流通量统计表
商品量 商品值 商品量占产量(%)
银(万两) 比重(%)
粮食 245.0亿斤 16 333.3 42.14 10.5
棉花 255.5万担 1 277.5 3.3 26.3
棉布 31517.7万匹 9 455.3 24.39 52.8
丝 7.1万担 1 202.3 3.10 92.2
A.商品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B.自然经济占据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