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学案
- 资源简介:
约6180字。
第14课 武昌九曲亭记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特别关注“适”的意义和用法。2.欣赏本文的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3.学习作者正确对待逆境的思想。
1.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故称苏文定公。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
2.背景探寻
《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学常识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关于三苏的对联: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陂陁( ) ②徜徉( )
③林麓( ) ④睥睨( )
⑤褰裳( ) ⑥撷林卉( )
答案 ①pōtuó ②chánɡyánɡ ③lù ④pìnì ⑤qiān
⑥xié
2.通假字
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栎” 树名 ②“稍” 稍微
3.一词多义
①其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②适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以以此居齐安三年 不可加以斤斧
④于子瞻迁于齐安 皆效于左右
答案 ①指示代词,那里/指示代词,树 ②到……去/恰好/适合,适宜/满足,畅快 ③连词,因此/介词,用
④到,往/介词,在
4.词类活用
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②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③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④倚怪石,荫茂木: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居住。②名词用作动词,裹着幅巾。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荫蔽”。
5.古今异义
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古义:
今义:
②乘渔舟乱流而南
古义:
今义:
答案 ①古义:向阳和背阴。今义:拥护和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