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第二学期2月(总第六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4题,约7190字。
山 西 大 学 附 中
2015——2016学年高二第二学期2月(总第六次)模块诊断
历 史 试 题
(考查时间:80分钟 ;内容:必修一至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2.《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到:“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
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C.抗日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D.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3.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4.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
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在此,他强调首先应
A.实行君主立宪 B.学习西方民主 C.争取国家独立 D.实现个人自由
5.20世纪初的《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
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民主革命的进程 B.政体频繁的更替 C.社会思潮的演进 D.社会风俗的嬗变
6. “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均富贵”措施的是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7.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 B.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
C.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 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
8.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