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4题,约8220字。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相为官,公为爵。显赫的权力与高贵的地位同时彰显。这从政治角度反映了( )
A.中国古代相权的至高无上 B.中国古代对封官晋爵理想生活的向往
C.中国古代受贵族政治影响深远 D.中国古代对权力的崇拜和迷恋
2. 据考古研究表明,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隋唐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而唐都长安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历代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 B.时代赋予坊市制度不同的内涵
C.汉代的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男女平等的社会状况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4.右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①自然经济 ②宗法观念 ③社会习俗
④理学思想 ⑤皇权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5.古代中国的许多宗族有严格的家规、家教和家训,如唐代《柳氏家法》劝诫族人:“夫门第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泽人窥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人争指矣。所以修己不得不至,为学不得不坚。”上述家训和家法( )
A.成为世家大族维持社会名望的根源 B.严重束缚了宗族成员的思想
C.利于培养子弟自强自重的精神品质 D.高度重视宗族内的伦理规范
6.2014年求实网《中国梦—民主路》:“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我(伏尔泰)在那里则发现了精神世界。”这直观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以下内容与材料中“精神世界”内涵一致的是( )
①“有教无类” 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③“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曾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同时期胡适也说治学应“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说明( )
A.知识界普遍崇尚理性主义 B.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追求
C.新文化运动片面的批判传统 D.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很大
8.陈独秀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鄙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行仁政无以异也。”这说明陈独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