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1月北京市重点中学 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对蜡烛、铁丝燃烧在再探究性 公开课 教案.doc
2015年11月北京市重点中学 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对蜡烛、铁丝燃烧在再探究性 公开课 课件(20张).ppt
2015年11月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对蜡烛、铁丝燃烧在再探究性 公开课 学案.doc
台湾新北粉尘爆炸最新视频曝光 看东方.mp4
共1个课件,1份教案,1份学案,1个视频。
对蜡烛、铁丝燃烧的再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火焰温度不同,发生的反应不同,生成的物质不同。
2.运用燃烧的条件,分析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测定火焰三层温度,加深对火焰温度的理性认识。通过每层温度不同,预测发生的反应不同,生成的物质不同。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导出焰芯和外焰的中存在的物质,并点燃证实预测内容,得出化学反应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2.通过分析燃烧条件和实验,让学生分析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得出化学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化学反应是可控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科学素养,元素是守恒的。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控制的。
3.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可燃物与不可燃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演示实验,测定蜡烛火焰温度
提出假设:温度不同,产物可能不同。
查阅资料:石蜡熔点47~64摄氏度;沸点390~405摄氏度;分解温度450~560摄氏度
通过资料,如何证明假设?
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火焰。一位同学手持镊子夹住铝箔,将铝箔与火焰呈45度夹角,将铝箔一端深入到焰芯,观察现象;看到颜色、状态后,另一同学用火柴去尝试点燃铝箔的另一端,仔细观察现象。
再将铝箔一端深入到外焰,观察现象;看到颜色、状态后,另一同学用火柴去尝试点燃铝箔的另一端,仔细观察现象。
请同学汇报他们组的实验现象,并尝试做出解释。
请结合以前学过蜡烛燃烧的知识,和刚才的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吗?
小结:物质是相互反应的,反应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观看
温度从20—700度左右
将焰芯、外焰的物质导出
学生实验。
深入内焰,铝箔另一端可见白烟,白烟可点燃,火焰较小,呈淡蓝色。
深入外焰,深入的一端被熏黑,另一端可见黑烟,黑烟点不着。焰芯是可燃气体,可能存在石蜡蒸汽等可燃物;外焰导出的物质是炭黑。
学生讨论,回答:温度不同,火焰中存在或生成的物质不同;氧气的量不同,反应生成的物质也不同。 使学生从以往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规律的能力
课题对蜡烛燃烧的再探究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实验一:蜡烛火焰的温度
温度大约从__________上升到_______________度
实验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实验三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