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ppt133
- 资源简介:
共39张。前奏:山河破碎、赤心报国;中章:地覆天翻、铁血共和;终曲:强国梦断、谁人评说。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分析:内容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解读如下:第一步: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第二步:确认持久性理解或较大的概念。这目标的较大的概念应该是:“辛亥革命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一环”。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辛亥革命如何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的发展?”
第三步:确认具体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主要是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历史概念为君主专制制度、三民主义、预备立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步:确认具体的历史能力。这里主要指历史的思维能力,注意行为动词“简述”、“认识”。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后能够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来构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明确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由于“认识”不是用行为目标来描述,所以这里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修改。我们可以用“分析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历史意义。”、“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因此就涉及到了历史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第五步,确定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是让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想或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提供给学生一些史料,让学生思考教材上所说的:“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根据何在。
第六步,确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标准中没有明确的陈述。但是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主题立意经隐含着学生应该领会“民主”这一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和对今天中国的意义。
二、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 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开了道路。尽管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成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变革,为中国踏上近代化路程和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辛亥革命在高中是教学的重点,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高中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还比较薄弱,不懂得如何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的认知能力仍然有待提高。针对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等,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等历史基础知识,把握辛亥革命的整体过程,掌握辛亥革命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