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ppt7
- 资源简介:
共55张,含有课时作业。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石家庄棉纺厂和华北制药厂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其所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的外交方针,概括为三句话,就是A、B、C三项。“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由材料中苏联的援建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边倒”。故选A。
【答案】 A
2.“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不结盟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它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的屈辱外交,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就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选A。
【答案】 A
3.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意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该理念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成功范例是( )
A.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万隆会议取得的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解析】 该题的障碍在于理解“和而不同”,在外交上的表现即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该题易根据“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而错选D项,这是该题设置的陷阱所在。
【答案】 C
4.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在于这次会议( )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团结起来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C.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D.使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次会议使菲律宾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敌对转为友好。这种情况与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恰好相符。第一次亚非会议上,很多亚非国家对中国抱有敌意,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
【答案】 C
5.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消除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
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
【解析】 材料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答案】 D
6.1967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写道:“就长期观点而言,我们根本不能让中国永久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