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个字。
原创者:山东烟台开发区教研室/ djm4807@hotmail.com]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形成性检测
学校_________________班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注音及字形全都无误的一项是( )(1分)
A.文雅(yǎ) 罗辑(jī) 造谣(yáo)
阑珊(shān) 突兀(wǔ) 卢仝(tóng)
B.时髦(máo) 嶂碍(ài) 敷衍(yǎn)
絮聒(guō) 寒宣(xuān) 街衢(qǘ)
C.圩堤(dī) 斟(zhēn)酌 融洽(qià)
寡(gua)言 辞(ci)句 枯燥(zao)
D.勉强(qiáng) 告戒(jiè) 揣(chuāi)磨
贿(huì)选 霉(méi)头 倚赖(lài)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
B.记得在小学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子兽”。
C.假如作报告的人语感敏锐—‘点改成说: “咱们要怎么样”,听的人就会觉得亲切得多。
D.情人们喁喁私语,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谈到无可再谈,则“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3.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1分)
A.《谈语言》——王力——中国语言学家
B.《人类的语言》——吕叔湘——中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
C.《稻草人》——叶圣陶——作家、教育家
D.《雅舍小品》——梁实秋——中国语言学家
4.分析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4分)
①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 ( )
②一开口便血脉偾张,声震屋瓦,不久便要力竭声嘶,气急败坏,似可不必。
( )
③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 )
④白水泉中一大天,山夹峡上三同洞。 ( )
5.划分下列单句的成分。(3分)
①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
② 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③我觉得有些人说话出毛病,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敏锐的语感。
二、阅读理解(5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0分)
要形成讲礼貌的风气,要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要有好的语感。有了文明习惯,有了好的语感,讲起礼貌来就自然,就靠得住。假如心里老是考虑:“我要讲礼貌,我要讲礼貌”,这是很勉强的。勉强的事情是不能持久的。记着的时候还行,忘了的时候,脏话就来了,这当然不能形成社会风气。所以要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不必想,自然而然地做到不使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