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0月)模块诊断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3题,约7600字。
山西大学附中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0月)模块诊断
历史试题
考查时间:80分钟; 考试范围: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2.先秦时期的官阶,一般以天子授予的爵位来称呼,往往是依据血缘关系亲疏,与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但到了秦汉时期则用“若干石”称呼,如郡守是2000石,则习惯上称作“二千石长史”。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消亡 B.官僚体制确立 C.粮食产量剧增 D.爵位制度废除
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
4.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5.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6.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7.明成祖说:“昔汉制,商贾技艺毋得衣锦绣乘马,朕审之久矣……况商贾之士,皆人民也,而乃贱之,汉君之制意,朕所不知也。”这一认识
A.影响了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B.说明汉代以来的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导致了封建经济结构的变化 D.力图强化自商周以来的工商食官政策
8.近年来,不同学者从地方到全国的研究都证明,如果考虑到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