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一中2015-2016-1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2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文理科2份试卷。
兰州一中高二历史(文科)2015-2016-1期中考试试题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道题2分,共50分)
1. 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
A.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B.血缘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
C.周王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势力不断增长
2.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相权的削弱B.三省六部制的破坏C.事权的分割D.理学的束缚
3. 康熙帝曾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宫廷教师面前“斥责了佛教和道教”,但另一方面,“康熙帝保护了喇嘛教,频繁地拜谒佛教的圣山(五台山),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康熙帝这一行动,最主要出于
A.争取社会政治势力的支持B.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C.通过宗教手段控制思想言论D.对宗教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变化
4.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5.《元史.食货志》载:“(至元)二十一年(1285
兰州一中2015—2016—1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理科)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单项选择题)
一、 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分)
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
2.“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事;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3.《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
4.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共同点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权利
5.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
6.“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和谐”思想的集中体现。下列符合儒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的是
A.“天人合一”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为贵,君为轻”D.“道法自然”
7.宋代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太平”;顾炎武在明清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上述现象反映了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A.礼制秩序的重建B.法制社会的重建C.理想人格的建树 D.传统儒学的衰落
8.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强调的是[]
A.自然与社会的关系B.宗教与社会的关系C.人的价值和作用D.人在万物中是渺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