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ppt191
- 资源简介:
共48张。有教案,约3490个字,同步练习,约2180个字。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3.请以“从________(全文、某人物、景物、言行、段落等)中,我读出(读懂、感受)了________”的句式说话。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阅读1—5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九语校本练习【《故乡】
命题人:戴维仁审核人:谷远海
班级姓名学号家长签字
1.选择加点词注音有错的一项。()
A.阴晦(huì)闰土(rùn)瓦楞(lèng)鄙夷(bǐ)
B.折本(shé)瑟索(sè)祭祀(sì)嗤笑(chī)
C.寒噤(jìn)鹁鸪(bó)愕然(è)惘然(wǎnɡ)
D.装弶(jiàng) 颧骨(quán)髀部(bì)恣睢(zì)
2..默写。
①,泥香带落花。(宋《迎燕》)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唐李商隐《无题》)
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唐韩愈《马说》)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唐李白《》)
⑤诗家清景在新春,。(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⑥《有的人》中化用鲁迅《自嘲》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是。
3.古诗文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10题(14分)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