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42道小题,约8730字。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人万元 审题人:高二历史组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2、《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3、据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记载,当时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乡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此记载
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B.佐证了西汉时期曾在地方分封诸侯
C.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D.填补了县以下基层机构的史籍空白
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5、唐德宗时,分全国为十道,每道设一监察使,派往各地区巡视观察.监察使本是中央官,但后来常停住地方,逐渐演变成了地方长官的最高一级.这样,唐代地方行政机构逐渐由州,县二级制变成道,州,县三级制.下列机构演变历程与此最为类似的是选择一项
A.战国的郡 B.秦朝的道 C.汉代的州 D.元代的行省
6、《明世宗实录》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疏入,即改批如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 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
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D.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
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8、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B.从海禁到实行闭关锁国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9、“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10、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