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时评文章(12份)
- 资源简介:
时评文章
时评第一周.doc
时评第八周.doc
时评第二周.doc
时评第九周.doc
时评第七周.doc
时评第三周.doc
时评第十二周.doc
时评第十三周.doc
时评第十一周 .doc
时评第十周.doc
时评第四周.doc
时评第五周.doc
时评:第一周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躺枪”之后,红会如何重拾尊严
“虚荣心让我犯下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导致红十字会这几年名誉受损……真的很对不起”。随着郭美美故事真相揭出,曾经掀起轩然大波的“红会炫富”事件也水落石出:郭美美及其资金来源都与中国红十字会毫无关系。回顾事情的来龙去脉,让人悲愤于中国“红十字”的无端被黑,犹如百年大树被蚍蜉所撼。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为救援难民,从英伦剑桥留学归来的学者沈敦和,发起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即中国红十字会前身。红十字从此活跃在中国救死扶伤的战场,并以抚贫恤病的菩萨心肠,赢得百姓敬重。从辛亥革命战地、安徽北部瘟疫、抗战烽火前线,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奔袭、2008年汶川大地震,甚至东南亚海啸灾变、日本福岛大地震等灾难现场,中国“红十字”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点,出生入死,医伤救难。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捍卫“红十字”的荣誉,穷尽一生智慧、激情和梦想。中国第一家红十字医院——上海华山医院老院长钱悳,1957年成为中共党员,他报名远赴西南组建重庆医学院,自降薪金,给农民病患补贴生活费,晚年还为筹建科学会堂捐出毕生积蓄……最终以99岁高龄客死西南,用生命擦亮了“红十字”。
然而,痛心的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炫富签名,竟然衍生出无数匪夷所思的段子,一些机构和推手兴风作浪,演变成一场消费红会形象的网络狂欢。无数怀疑之箭雨一般落下,陷入风浪的红十字,经受着造谣中伤的伤害,情绪裹挟了很多人的判断,募捐微博甚至收到了超过十万的“滚”字。这是红十字之伤,也是社会诚信、慈善事业之痛。一位红会救援队员曾对记者敞开心扉,他郁闷的并不是自己受伤的尊严,而是受伤的灾难救援体系以及慈善系统,“善款一落千丈,最终伤害的是灾区百姓啊!”
郭美美事件终于吹散迷雾、浮现真相,但我们的思考却不能停顿。炫富的轻薄、无聊的炒作,尽管实际上与红十字会并无干连,何以让“躺枪者”陷入如此严重的信用危机?为什么虚构的故事、臆造的信息,漏洞百出却依然被很多人追捧和转发?固然,文明法治的社会,不会放过那些违法者,但回过头来想想,谣言之上生长出来的怀疑幻觉,偏见之下滋生的极端情绪,何尝不是在拷问:理性哪去了?冷静哪去了?
令人心怀敬意的是,即使是在网络上被万炮齐轰,中国红十字会的众多救援人员仍然顶着舆论压力,第一时间冲向地震、台风、洪水等国内国外人道主义灾难现场,任劳任怨,无惧无悔。最近的“威马逊”台风灾害、台湾高雄燃气爆炸、昆山工厂爆炸、云南鲁甸地震等救援工作中,红十字人依然奋战在第一线。他们在用行动为自己正名,为红十字正名。
风雨过后是彩虹。中国红十字会已走过110年的历程,中国的慈善事业正是方兴未艾的好时候。经历了郭美美事件的风风雨雨,对诚信建设、信用培育的重要与迫切,人们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让“红十字”更加公开透明,让公众丰沛的公益热情拥有更坚实的出口,“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将会为未来的进步写下新注解。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5日 05 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破解“医患纠结”从哪里起步
近日,湖南岳阳数百名医务人员集体抗议,要求“尊重生命,尊重医生”,严惩前些天在岳阳二院“医闹”的患者家属;此前一周,湘潭孕妇生产死亡事件同样引发医患冲突。接二连三的医疗纠纷,将医患关系的紧张和脆弱暴露无遗:如果医患矛盾不断升级,明天,谁为我们看病?
医生,本是人类公认的神圣职业;医生和患者,更应在疾病面前守望相助,为何有时候却变得剑拔弩张?就拿岳阳医闹事件来说,如果患者家属稍有医学常识,就不会在治疗前说出“如果救不活,你们所有医护都不用活”;如果医疗纠纷调解机制足以取信于人,患者家属在治疗后又何须选择“宁闹不谈”?从医疗纠纷演变成暴力袭医,从质疑结果蜕变为过激行为,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信任,破解“医患矛盾”的关键就在于重建信任。
……
时评:第三周
理性看待大学生“起薪低”
进入金秋,新入职的大学生陆续拿到了第一份薪水。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今年新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呈逐年下降走势,四成大学毕业生还在“啃老”。新就业大学生的月薪为什么相对越来越低?大学生对初入职月薪不高持何种心态?(9月5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就业难”已成困扰大学毕业生生存和发展的普遍问题。2012年6月,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发布的一项对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69%大学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比农民工还低。但另有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平均每月起薪为2400元左右,比2013年增加了300多元,表明大学生的工资在逐年增加,这本身就是就业制度的一种进步。
对于大学毕业生“起薪低”现象,许多人感到惊诧,包括某些专家,也认为大学生“贬值”了。但在笔者看来,这仅是一种暂时现象,实属正常,不必对此大惊小怪。至于此前有人拿大学生与农民工比工资,更是一种短视行为。必须正视的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专业不一定对口,加之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很难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特别是在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今天,这类大学生与农民工争抢饭碗,尚无优势可言。
但这种情况不是永恒不变的。当大学生经过几年工作实践的历练之后,其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将会逐渐得到有效的运用和发挥,纷纷向管理和技术岗位转型,其工资待遇也将会水涨船高。可见,大学生起薪仍然比较低,有的成“月光族”,有的甚至成“啃老族”,均是大学毕业生刚出校门时的一种社会常态,是大学毕业生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对此,我们一味地质疑和指责,是徒劳无益的,更不能视其为“读书无用论”的范本,去教育和误导孩子,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同时,国家和地方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对口、薪酬合理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要落实普惠政策,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工资倍增计划”,缩小行业差距。只有这样,不仅大学生“起薪低”现象会逐渐消失,更会换来全体国民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请呵护孩子们的文化基因
大约少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唐诗宋词。中秋,李白会浮上亿万国民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诗魂;春节就轮到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送别,则用王勃来安慰亲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大师到庶民,大都有过小时被父母搂在怀中,课读《三字经》《千字文》或浅显古诗的温馨记忆。
中国文化就这样薪尽火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如同中秋那一缕淡淡的月光,被先人渗入魂灵、拢在怀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但入诗入骨入相思,还亲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肠。说咱们是诗国,不算溢美。
……
时评:第五周
用垃圾换矿泉水,勿以善小而不为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西安市临潼区文明办在兵马俑、华清池、骊山森林公园三大景区全面启动“垃圾换水•唤回文明”活动,游客只需将旅途中随手产生的垃圾带出景区,便可在景区外设置的免费换水点兑换一瓶矿泉水。据活动主办方介绍,之所以开展此项活动,并非单纯地只是为了减少景区垃圾清运问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唤醒游客的文明意识,唤回游客的文明自觉。(10月8日《人民日报》)
每到黄金周之时,一个常识就会被重复提及——文明旅游才是最美的风景。遗憾的是,理想总是丰满的,而现实总是骨感的。刚刚过去的黄金周,游客不文明的行为,还是时常发生;乱扔垃圾的事情,也是屡屡被曝光。甚至于,有动情者还刊发了清洁工人是如何辛勤劳作的照片,那画面太震撼,让人不忍多看。可以说,游客不文明的行为,就是黄金周最不雅观的风景,因为游客走后,景区的风貌就是最有力的诉说。
为了缓解这样的尴尬、减少清洁工人的辛苦、提高游客的素质,各大景区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年,在青岛平度茶山风景区,游客只要在景区内捡到15个烟头就可获得价值50元的门票一张;而武汉九峰森林动物园10月3日起每天向游客送出500个垃圾袋,游客出园时可凭装有垃圾的垃圾袋兑换一份小礼物。今年,杭州西湖推出“捡垃圾换矿泉水”的活动,西安临潼区文明办也推出“带垃圾出景区换矿泉水”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初衷显而易见,方法也是用心良苦。
不管这些活动有没有自我炒作、自我营销的嫌疑,亦或仅仅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方式,都不影响我们对类似活动的评价与定性。总体来说,类似的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具有一定的导向价值。最起码,这些活动会给人带来这样一重暗示:文明旅游才是公众所喜闻乐见的,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做一个文明的游客。虽然这些活动的现实效果不容高估,但其带来的导向价值也不容低估。
不过,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称环保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靠“利诱”多少有点反讽的意味,甚至有人直指,量化道德、爱心与文明本身,就是一种耻辱。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恪守文明的底线,才是一名合格的公民。但很显然,类似的说法有站着说话腰不酸的感觉。在游客素质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我们与其冷嘲热讽什么都不做,还不如脚踏实地地做点实事。而各大景区推出的类似“垃圾换矿泉水”一般的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作为,这远比只会论是非要好得多。
简而言之,“用垃圾换矿泉水”对公众也好,对景区也罢,都应恪守“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原则。毕竟,要提高游客素质、国民素质,远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不妨先行动起来,给出一定的引导,再通过这来倒逼国民提高自身的素质。毕竟,这样的活动最起码能唤醒国民的文明意识。此外,相关部门或景区再在宣传、服务上下功夫,建立起长效机制,相信文明旅游必然能从梦想照进现实,成为各大景区最靓丽的风景线。
南方日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国家主席习近平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自孔子而始,儒家思想已历2500多年。中华文明融汇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形成了丰富而发达的中华传统文化。古老中华的文明史一越两千年,历史的尘埃早已湮没,文明的兴盛却已写成民族的记忆,浸濡着民族内在的文明追求。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
……
时评:第七周
评论:明星真人秀不能只剩“秀”
上周五晚,明星户外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和明星生活真人秀《明星到我家》同时开播。前一个节目,男明星背着“巨型美女”在指压板上狂奔;后一个节目,女明星“嫁”入农家学习割草、锄地、喂猪。两个节目口味之重,令人不由得替“受虐”的明星们冷汗直流。
一段时期以来,五花八门的真人秀早已把明星们修炼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镜头前,明星们耍尽“十八般武艺”,有的化身“旅游达人”,有的成为“舞林高手”,有的扮作“魔术大师”,有的冒充“拳击教练”,还有的成了“育儿专家”,把自己豁出去的同时,不忘捎带上家里的娃。
真人秀这种电视节目诞生之初,本是以普通人为主角的。比如堪称真人秀鼻祖的《幸存者》,就是通过普通人荒岛求生的故事来展现人性的弱点。在国内,曾经获得好评的真人秀节目《变形计》,则是让城乡两地少年体验身份置换,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然而,近年来真人秀仿佛成了明星的“专利”。一方面,节目组希望借助“星光”提升收视率,另一方面,明星们也需要电视荧屏提升曝光度,说白了都是为攫取观众的眼球,双方一拍即合,所谓“明星真人秀”便成了各家电视台的收视法宝。
五花八门的“明星真人秀”纷纷登场,收视竞争日益激烈,老老实实做节目显然是不行的,各家节目组出尽“奇招”,想方设法在节目中制造冲突,增加所谓戏剧性。“嫁”入农村喂猪的“女神”,以及窘态频出的明星“跑男”,无不是设计制造的成果。
吸引观众靠“奇葩”设计,留住观众则离不开话题炒作。于是,明星之间的无意摩擦,就被渲染为勾心斗角;男女之间的默契配合,则被描述成绯闻八卦;就连当初“萌倒”观众的孩子们,也因为一些童言无忌的无心话语,被刻意拿来当作节目宣传炒作的猛料。
节目效果如此“狗血”,确实迎合了一些观众的娱乐需求,也衍生了不少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更多的人看过之后不过一笑了之,甚至可能因此倒了胃口。至于真人秀原本所应强调的励志精神、人生思考、亲情温暖,统统成了娱乐效果的辅料,甚至仅仅是个唬人的标签。
娱乐是电视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我们不能指望真人秀节目能够成为严肃标准的“生活教科书”。但是,当真人秀成了“明星整蛊秀”,此类节目消费明星的段位越来越高,留给观众的仅有的精神营养却渐渐荡然无存,多少是令人感到无语的。
别忘了,真人秀虽然是个“秀”,但这种节目真正打动观众的核心,应该是“真”和“人”。
电视真人秀节目一哄而上
25日晚,湖北卫视新推节目《如果爱》首亮相,主打明星恋爱真人秀。记者统计,目前活跃在荧屏上的“真人秀”节目多达十几档,已成为当下最火红的综艺节目类型。
湖南卫视的《花儿与少年》,以明星老少搭配穷游欧洲为特色;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延续《爸爸去哪儿》的亲子热,大秀明星父子私生活;江苏卫视的《花样年华2》中,5位美少女明星“上山下乡”,体验女知青农村生活;深圳卫视的《来吧孩子》,更是将镜头对准母亲产子,记录生命诞生的过程。此外,还有《人生第一次》、《花样爷爷》、《中国足球梦》等等。
“真人秀”何以博得眼球
根据艺恩网提供的收视数据显示,排在综艺节目前列的多为真人秀节目。“真人秀”为何能博得眼球,成为当下最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之一?湖北卫视《如果爱》制片人崔妮介绍,长期以来,国内综艺节目都是在演播厅内录制,各种歌舞、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