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初三年级第一次考试全科试卷(7科7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5届九年级一模考试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5届九年级一模考试化学试题.doc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5届九年级一模考试历史试题.doc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5届九年级一模考试数学试题.doc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5届九年级一模考试物理试题.doc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5届九年级一模考试英语试题.doc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5届九年级一模考试语文试题.doc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5届九年级一模考试政治试题.doc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初三年级第一次考试
语 文 试 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得 分
一、基础(共25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浩瀚无垠(hàn) 越俎代庖(báo) 湖水涟漪(yǐ) 遍稽群籍(jī)
B.dǐ 周道如砥 xiè 一泻千里 zhù 伫立良久
千里之堤 水泄不通 驻足观望
C. 翘首盼望(qiáo) 封妻荫子(yìn) 影影绰绰(chuò)
翘翘尾巴(qiào) 洒下树荫(yīn) 绰起家伙(chāo)
D. 引颈受戮(lù) 恃才放旷(kuàng) 主观臆断(yì)
斩钉截铁(jié) 风格粗犷(guǎng) 接踵而至(zhòng)
2.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开通,使广大群众的许多困难得到了及时解决。如今“12345,服务找政府”在我市已成常态化。
B. 在新闻发布中心多家媒体许多记者昨天都向李克强总理热情地提问。
C. 这是个美丽的村庄,远远望去,绿树浓荫中星星点点的房屋鳞次栉比。
D. 他坚持不懈学雷锋做好事,三十多年乐此不疲,用行动坚守着助人为乐的精神高地。
3.括号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 他在单位很吃香(指受重视、受欢迎);他吃透了会议的精神(理解透彻)。
B. 电线杆上挂暖壶——高水瓶【平】(歇后语);他的粉丝太多了(网络新词)。
C. 节气:草木萌动鸿雁来(惊蛰);雨生百谷春盎然(谷雨)。
D. 节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秋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三千弟子传文脉,万世师表长夜光”;“蝴蝶栩然芳草飞,鲲鹏扶摇白云随”;“堪称人间大丈夫,不淫不屈无媚骨”。上面诗句依次分别写的是孔子、孟子和庄子。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从体例上说,《左传》是先秦时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战国策》则是国别体历史著作。
C. 王鼎钧先生的小说《那树》,通过对一棵大树命运的描述,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人类和自然应怎样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等是他的喜剧代表作。《热爱生命》的作者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被称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甚至誉之为“美国的马克思”。
5.下列句子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2分)
A.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B.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C.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D.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优秀文化的魅力之谜语(2分)
(1)这是一个猜字谜,谜面是“刘邦听到大喜,刘备听到大悲”,谜底是“翠”。
谜底暗含了 两个历史人物。
(2)这是两个猜字谜,谜面分别是①弄璋之喜,②弄瓦之喜。谜底分别是:
A. ①玩 ②姓 B. ①甥 ②姓 C. ①甥 ②玉[]
两个猜字谜谜底正确的是
7.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顺序怎样排合适?(1分)
①人格是什么? 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
③一个人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 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
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
顺序: (排出句子序号)
8.厚积薄发,默写填空。(12分)
(1)“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经》)
(3)“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诗经》)
。”
二、阅读 (45分)
(一)诗词鉴赏:(2分)
9.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诗人杜甫极度伤时的诗句,他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用拟人和互文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亡国之忧和离别之恨。这是他的五言律诗《春望》。
B.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四句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前者是写实,后者是想象。诗人当时的心境是:漂泊在外的孤寂,深秋苦雨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及相见共语的渴盼。
C.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