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二首》ppt1
- 资源简介: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杜甫诗二首》课件+ 教案+学案+训练(打包6份)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杜甫诗二首》《登高》课件(27ppt).ppt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高中语文 《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doc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高中语文 《杜甫诗二首》学案.doc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高中语文 《杜甫诗二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精品课件(34ppt).ppt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高中语文 《杜甫诗二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训练.doc
《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体味杜甫诗歌的风格,学习寓情于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1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由以上诗句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人称“杜工部”。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59岁。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兵车行》《北征》《秋兴八首》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题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
[鲁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2杜甫诗二首 学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登高》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1、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
……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各用一个短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短语不超过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秋风破屋图 ②群童抱茅图 ③屋漏无干图
④遥想广厦图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