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山》ppt
- 资源简介: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之《刘东山》课件+教案+学案+训练+知识要点(打包5份)
【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第2单元第5课《刘东山》(37ppt)课件.ppt
【鲁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第2单元第5课《刘东山》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doc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之《刘东山》教案.doc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之《刘东山》学案.doc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之《刘东山》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三十余,苦厌此业
厌:厌恶,讨厌。成语有“不厌其烦”
B.东山转盼之际
盼:看,成语有“左顾右盼”
C.入肆中解鞍沽酒
沽:买,成语有“待价而沽”
D.东山意少年易欺
意:料想,成语有“出其不意”
解析:选C。待价而沽的“沽”意思是卖。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语动温谨众客大笑,且高咏曰
B.乃公有事,不得同儿子前行视北面左手人,乃往时马上少年也
C.遇东山而按辔非惟喜其巧捷,而客况当不寂然
D.今当十倍酬卿计酒肉略当五人
解析:选A。A.并且;B.你的/是;C.表顺承/表递进;D.应当/相当。
3.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有一骑奔驰南下
B.膝行至马前
C.人骑骏马,身衣短衣
D.少年忽策骑前驱不见
解析:选C。“衣”是名词作动词“穿”,其余都是名词作状语,分别是“向南”、“用膝”、“向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近日群盗出没良鄚间
B.语间益轻盗贼为无能也
……
《刘东山》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本文的情节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品味人物形象,对人物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作家简介
宋懋澄明文学家、藏书家。字幼清,上海人。勤学好藏书,万历年间与王圻、施以经、俞汝楫称四大藏书家,所藏尤多秘本及名人手钞本。能诗文。不少作品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反映倭寇罪行。所著有《九籥集》,清代列为禁书。
三基础知识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跗注()恨人紧辔()抚膺()同舁()笊篱()
啖数十斤殆尽()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将驴马若干头到京师转卖()②东山意少年易欺()
③先辈平生捕贼几何?()④手绝弓矢()
3.指出句子中活用的词并作解释。
①语间盖轻盗贼为无能也()②乃公有事,不得同儿子前行()
③身衣短衣()④夜中独出()
4.《刘东山》选自,作者,字。明后期诗文及小说家。凌濛初《拍案惊奇》中的《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八兄奇踪村酒肆》一篇,就是根据这篇写的。
四文本探究
1熟读文章,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2 文中少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5 《刘东山》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传奇小说想象虚构、叙事宛转的特点,把握作品的曲折生动性。
2、了解传奇类小说中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花妖狐魅的艺术形象。
【学习重难点】
1、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分清层次,理解其主要内容。
2、反复诵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学习过程】
一、文本感知
1、背景链接
明朝中叶及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民生怨愤,各地多有暴动,行侠仗义之人遍及全国。作者早年因遭人陷害,仕途耽搁,遂起忧愤,专注写作,突现民生疾苦,抒发豪情壮志,于是写了多部武侠传奇。在写作上继承前人传统,又有所开拓,使小说创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世武侠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走近作者
宋懋澄,字幼清,号稚源,明华亭虹桥人。文学家、藏书家。勤学好藏书,万历年间松江、上海地区四大藏书家之一。早年善交游,习兵法,志愿建功立业。曾三赴京不第。万历四十年中举。北游京师为太学生,因好论世事而遭人忌,遂归故里,转事著述。诗文朴实简洁,晓畅自然,尤工书简及文言小说。所著有《九籥集》和
……
《刘东山》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1.题目解说
本文是一篇武侠小说。题目中的“刘东山”是位侠士,但在本文中,他只不过是个线索人物,本文重点刻画的是“十八兄”的侠士形象。以人物作为文题是小说常用的拟题方式。
2.作者简介
宋懋澄(1570-1622),字幼清,号稚源,一作自源,明华亭虹桥(今邬桥乡张塘村)人。明后期诗文及小说作家。明朝万历年间松江、上海地区四大藏书家之一。早年善交游,习兵法,志愿建功立业。曾三次应试皆不第。万历四十年(1612)中举。北游京师为太学生,因好论世事遭人忌,遂归故里,专攻著述。诗文朴实简洁,晓畅自然,尤工书简及文言小说。所著《九籥集》和《九籥别集》被当朝列为禁书,世所少见。其曾将“稗官”家言与“群经诸史”“国朝掌故”相提并论;在《九籥集》里辟“稗”编,在封建王朝时代是绝无仅有之事,系使小说平话登上大雅之堂的创举。如其《珍珠衫》后被冯梦龙改写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刘东山》被列于《警世通言》等“三言二拍”之中。
3.创作背景
明朝中叶及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民多愤,各地多暴动,行侠仗义之人遍及全国。作者早因遭人陷害,仕途耽搁,遂起忧愤,专注写作,突现民生疾苦,抒发豪情壮志,于是写了多部武侠传奇。在写作上继承前人传统,又有所开拓,使小说创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世武侠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点词语】
1、古今通假
少有动静,两刀有血吃也。(少,通“稍”)
2、一词多义
道 道入京所以(说)
道芷阳间行(取道)
乃 乃大骇异(于是)
乃公有事(你的)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
3、重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