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及反思
- 资源简介:
约3480个字。
《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验作者独特情感。
2、体会作者抒发独特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抒发独特情感的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由介绍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朱自清作品导入。
二、我惊诧
1、引导学生从第一小节“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找出一个赘余的词“我”,引出本文重在强调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找出“我”出现频率较高的第三小节,把对第三小节的研读作为本节课的方向。
2、从第一小节“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惊诧”。
3、自读“我”出现频率高的第三节,试着体会到底是什么让“我惊诧”?仅仅是绿吗?
(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归纳:梅雨潭是一潭活水,充满了生命的律动,而绿本身就象征了生命和青春的活力,让我惊诧的不仅是梅雨潭的绿,更是生命的充盈,蓬勃的生机。)
三、精选的意象
1、引导学生思考:第三节中有没有句子直接具体描绘梅雨潭的绿?
(明确:第三节中并无直接具体描绘梅雨潭的绿的地方,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作者的惊诧之情。)
2、探究第三节中精选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表现了潭水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提示:年轻女性群像在第三节中大量出现,勾连《荷塘月色》等篇目中有关女性形象的景物描写作比对并小结。
①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归纳:女性群象已不单是各种修辞、写作手法反复呈现,更是直接构成了潭水形象,柔弱、温婉女性形象的连缀使用,使景物描写呈现和谐清幽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至纯至真的审美取向。)
四、诗词的情味
1、由“惊诧”的雅言形式引出文本的文言味,赏“踞”“挹”“掬”等字词。
2、赏文中不露痕迹的典故名句,强调诗词情味。
①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
②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③郑板桥“眼中无竹,胸中有竹。”
④宋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归纳:朱自清那一代作家,经历了文言向白话过渡的剧变,饱受古典诗词淫浸的他们,血脉渗透着诗词因子,周身洋溢着文人气质,他们自有一套特殊的语言表达系统,既明白晓畅,又含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