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4760字,音频歌曲《我的祖国》5分31秒。
《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江苏省高邮中学 吴卫东
【教材分析】
《祖国山川颂》是苏教版必修三专题一“祖国土”第一个板块“江山多娇”的第一篇课文。前苏联诗人阿赫马托娃在《祖国土》里把祖国称做“自己的土地”。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而要真正体悟质朴、崇高的爱国情感,则不仅需要思考,更需要我们付诸行动。第一板块有三篇课文,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烈赞颂。《祖国山川颂》作为现代散文的名篇,作者从多个侧面,用饱满的情感,生动的描写表现了祖国广袤土地上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同时赞美了祖国土地上的劳动者,倾注了作者质朴、崇高的爱国情感,激发了人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说明】
我有两个课题,一个是扬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微型课题《课堂教学学生良好倾听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即将结题;一个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正在评审。因此,我在设计《祖国山川颂》教学时,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形式有听后评价、听后复述以及听后说感悟等;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课堂提问的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课堂提问讲究针对性、层次性、合理性,并做到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或者教师评价,或者学生互相评价等。根据本课特点,课上组织学生反复朗读,通过不同情形的朗读培养学生的听力,同时又让他们在有声语言中进一步感受课文的画面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教学形式上,注重小组交流,学生合作,随机抽查,每个学生在语文课上都有表现的机会。教育理念上,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体现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郑逸农教授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深入文本积极思考,从而达到对课文进行个性研读、深层次研读的目的,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体味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壮丽秀美的山河、隽永优美的语言以及澎湃涌动的情感。
2.通过朗读深入品味作品隽永的散文语言,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3.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情赞美,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本文极具特色的景物描写和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
2.难点: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通过课堂提问帮助学生研讨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组织学生热烈讨论;强化朗读,通过朗读传神、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节课教学。
导入激趣:给学生播放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导入本节课教学。
影片《上甘岭》反映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激烈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