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1950字。
《教战守策》学案
1.北宋书法四大家
苏轼的书法秀媚中透出刚劲,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也称“宋四家”。
2.铜琶铁板与豪放派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词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的词感情豪迈奔放,胸怀坦率开朗,写景壮丽,气势恢弘。相传苏轼任翰林学士时,曾向幕下士说:“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见俞文豹《吹剑录》)。词在当时并不是由关西大汉来唱的,这话显然是对苏轼的一种调侃,然而它却生动地说明了苏轼词和柳永词的不同风格,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由此可见。
策,即策谋、策略的意思。古代的策文,主要有制策、对策和奏策三种。制策又称策问,是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问题目。对策,则是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至于奏策,又称进策,不属于考试范围,是由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本文是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写,是一篇对策。宋朝以策论取士,制科是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应试者根据命题所作的论文即叫“策”。“教战守”,意即要使老百姓在平时受到军事训练,以对付突发的战争。
本文起首就要言不烦,点明弊端。开头一句设问:“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触目惊心,引起对生存问题的关注。接着,不容置疑地断定:当世大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如不早作计议,终将不可救药。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计议,如何动作呢?苏轼没有急于坦陈自己的见解,而是笔锋一转,将话头引至先王时代,从先王的“天下虽平,不敢忘战”,说到后世的“去兵卷甲”,“不战而走”,直至感叹唐人安于逸乐,以致区区安禄山一出,所谓大唐盛世就犹如摧枯拉朽一般,“而唐室固以微矣”。此中道理,显然不必细说。
1.读准字音
(1)豢(huàn) (2)钝眊(mào) (3)痿蹶(wěijué)
(4)浸渍(zì) (5)狎(xiá) (6)狃(niǔ)
(7)重重屋chónɡ重要zhòn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哪里
(2)此其患不见于今:同“现”,呈现
(3)甲兵顿弊:顿,同“钝”,不锋利;弊,破败
(4)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同“逸”,安逸
(5)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侵犯,欺侮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固而唐室固以微矣:当然,固然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本来
(2)然夫民亦然:这样此亦不然矣:正确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然而
(3)至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周到及至后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