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3120字。
专题导航
专题解说 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这种文体可远推至《尚书》中记载的君臣言论,秦汉以后所谓的奏、奏议、奏疏、奏对、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归入奏议的范围。唐宋八大家都怀有政治抱负,有的还是朝廷重臣,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政治主张或变革方案。他们的奏议能够清晰地分析形势,借鉴历史,陈述利害,提出对策,而文字之间又充满了忠爱诚恳之心和淑世拯民之情。
学法指导 1.学习文章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与众不同的说理方法。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文章中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在奏议中所表达的改革思想和积极意义,学习作者身上体现出的极为可贵的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学案
荆公新学
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以思想家的身份投身改革,他构建了一套“荆公新学”的理论,为改革进行理论准备。王安石认为,孔孟经学精义自“秦火”后散失,章句传注陷溺人心,湮灭了经义的“妙道”,遂使异端横行;因此他要重新训释经籍,使义理明白,消除以往对经学的曲解,从而能够以经学来化民成俗,这就是“荆公新学”。其主要内容一般指《三经新义》(即《诗义》《书义》《周礼义》)和他为释经而作的《字说》。《三经新义》的撰修,体现了王安石“以经术造士”的思想,即要以真正的孔孟之道来培养“干部队伍”。“荆公新学”渐成官方显学,依据《三经新义》撰写策论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理论的准备,是王安石变法取得部分成功的重要经验。
“札子”指给皇帝的奏章。本文作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上距宋太祖赵匡胤称帝的建隆元年(960)共一百零八年,称“百年”是举其成数。
宋神宗赵顼是一个有志图强的年轻皇帝,公元1068年即位时只有二十岁,出于谋求富国强兵、改变“本朝”积弊的迫切愿望,他即位第二年便召见王安石进京议事,询问本朝开国百年享有太平的原因,本文就是作者应对之后写的奏章。在这封奏札中,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剖析仁宗时代政治上的得失,表面看讲的是宋朝“百年无事”的道理,实际上是在总结百年来积弱积贫的历史教训。他认为本朝历代帝王都是因循守旧,不思改革,因而才形成吏治败坏、财物匮乏、武备松弛、徭役繁重,“民不富”而“国不强”,表面“无事”而危机四伏的局面,因此希望神宗能亲近群臣,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作者的见解十分中肯,得到了神宗的重视。赵顼览奏的第二天便要王安石详陈革除弊病的“设施之方”,次年又拜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支持他的变法活动。这封奏札实际上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
奏札前半部分重在探讨宋兴以来百年“无事”的原因,主要以仁宗执政为例,其间对历代君主多有颂扬之词,而在历数仁宗美德时,也未把话说绝,为后面揭露矛盾留了余地。后半部分主要是痛揭时弊,单刀直入,文笔犀利,“其于宋室中叶之病,言言洞中膏肓矣”(顾震沧《荆公年谱》)。最后又回到原题,概言宋兴百年“无事”实乃天助,并非人力所致,并寄希望于神宗,言其倘明此理,“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文章纲举目张,层次分明,衔接自然。它运用反复驰骤的手法以突出作者的观点,采用对偶、排比句式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虽为奏札,亦琅琅可诵。
1.读准字音
(1)日晷(ɡuǐ) (2)诚悫(què) (3)骁雄(xiāo)
(4)升擢(zhuó) (5)寇攘(rǎnɡ) (6)申敕(chì)
(7)疆埸(yì) (8)羁縻(jīmí) (9)奸慝(tè)
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以臣以浅陋:因为内以平中国:连词,不译太宗承之以聪武:用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来,表目的擅有调发以伤百姓:以致,表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