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课堂实录2
- 资源简介:
约5870个字。
肖培东《一双手》课堂实录
时间:2014.11.19下午第一节(1:30~2:15)
地点: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图文信息楼多媒体教室
班级:初三(2)班
授课教师:肖培东老师
教学过程:
师:我刚才读了一下这篇课文,在另外一个地方是小学四年级学的,在北师大教材中是小学四年级学的,大家想想看,为什么小学四年级的文章要拿到初三来学?
生1:我小学四年级可能读不太懂,另外可能等我长大了才能够理解它的意义,更好地保护森林。
师:如果你最后一句话去掉,我就更喜欢了。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文章不厌百回读”,任何文章都会常教常读常新。既然是小学四年级的文章,应该是看得很快的,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2:我在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对张迎善做采访。
师:大家看他说的这句话在第几段?
生:第四段。
师:请大家画出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张迎善同志”,关键词:我、张迎善。中间嫁接的动词是“采访”。
师:你读过这篇课文后,课文里面最像采访情境的是哪一个地方?
生3:我觉得是第10段。
师:你读出来。
生读此段
师:同学们找到了没有,最像采访的就是这段,写的是两个人的对话。采访必须要进行的语言的交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我说”,“他说”去掉。“缠线做什么?”预备起。
生读。
师:接下来我请个同学跟我一起读一读,我是记者,你是张迎善。
师朗读:“缠线做什么?”
生4朗读“治手裂。“
师朗读:“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生4朗读“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师朗读:“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生4朗读“1000多棵。”
师:大家发现了没有,张迎善说话有怎样的特点?
生5:比较口语化。
师:还有没有?你发现他三次对话中有怎样的特点?
生6:比较简单。
师:简单?尤其是第几次比较简单?
生:尤其是第一次和第三次比较简单。
师:能不能把第二次也简单一下呢?第二次干脆就简单成哪句话?
生齐说:胶布、手油不顶用。
师:那个男同学再站起来一下,我们再对话,再简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