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51小题,约10010字。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计50分)
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 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
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 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
2.“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中国原始农业起于商朝
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
3《国语•周语上》提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这反映出西周
A.统治范围扩大 B.中央集权加强 C.封建邦国众多 D.政治发展不平衡
4.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们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的日益腐败
5.根据研究表明: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据上述材料推断正确的结论是:
A.东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 B.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
C.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 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6.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曾经提及: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这段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
A.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 B.已失去了皇帝对其的信任
C.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的削弱 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的监督
7.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东汉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 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8.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
B.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C.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D.梁肩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
9.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
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 D.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1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