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小题,约5720字。
3.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B.商鞅变法后土地私有制在全国确立
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生活贫困 D.秦征收重税是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
4.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下列不属于这类官员的是
A.汉朝中朝大臣 B. 宋朝枢密使 C.明朝内阁大学士 D. 清朝军机大臣
5.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6.右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至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A.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B.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7、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这表明当时中国
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B.传统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D.清政府维护男尊女卑的传统
8.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该文中所说的“事件”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9.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10.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研究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