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14届高三月考(四)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小题,约12910字。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4届高三月考试卷(四)历史试题
2013.12
长郡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组稿
(考试范围: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2)
得分: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逋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说法( )
A.遵循了西周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材料“立逋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充分表明了兴于西周的宗法制的实质,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A项;也因此可排除B项;材料表明春秋谨守西周以来的宗法制,故C项错误;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表明何以确定“贵”,大太太之子也。而不是表明太后左右王位继承,故D项错误。
【答案】A
2.东晋的孙盛讨论《三国志》与《世语》有关袁绍出兵人数的差异。《三国志》写到:“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曹操根据地)许。”《世语》则记载:“袁绍仅有步卒五万,骑八千。”孙盛指出:“根据曹操曾对崔琰说,冀州户籍曾有人口三十万,再加上幽、并、青等州,更是不少。袁绍用兵,必然大举出动,所以他出兵十万攻打曹操应属可信。”上述孙盛所说的内容,在历史学中称为( )
A.叙事B.考证C.褒贬D.史论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东晋孙盛讨论《三国志》与《世语》有关袁绍出兵人数的差异,通过寻找曹操的原话来加以佐证,辨明真伪,这就是考证的史学研究方法,故答案选B项;叙事是叙述历史事实,不给出主观色彩的观点,据此排除A项;褒贬有赞扬或者贬抑,材料无法体现,聚财排除C项;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材料没有作者评论,故排除D项。
【答案】B
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相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