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2005年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同步练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语文版 / 初中试卷 / 九年级上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7/3 6:31: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3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1479个字。
第三单元 议论文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0吴汉何尝杀妻+11大小猫洞+12世上没有傻问题+单元检测题)
(每课内容:基础知识+2段课内阅读+2段课外迁移)
(单元检测:积累运用16分+阅读4段44分+作文60分)
潍坊联谊中学 潘有吉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自主预习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是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请写出他的两部小说集和他的两部杂文集。小说集:    、     。杂文集:    、    。本文选自       。
2、本文是一篇以      为主的      。这篇文章,作者就是为了批驳               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             而写的。
3、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可分为     和     。驳论文的批驳方式有      、        、        。
4、本文的题目是    句式,文章的正确观点是:         。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玄虚      渺茫      诓骗      省悟  
诬蔑      脊梁      前仆后继    搽
6、解释下列词语。
 ⑴玄虚           ⑷前仆后继
⑵渺茫           ⑸怀古伤今
⑶诓骗           ⑹为民请命
当堂达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A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7、用曲线画出能表明对方观点的句子,概括其主要论据。
                                     
8、从对方的论据结论指出对方的观点是否准确、恰当?为什么?
10.吴汉何尝杀妻
自主预习
1、邓拓,笔名     ,当代     家,      家。他曾与     、
    合写杂文          。本文选自         。
2、《吴汉杀妻》又叫         。
3、给加点的字注音。
自刎      篡位    给事    校正    祠堂    捏造
4、解释词语 。
死心塌地              殊不知  
原封不动              无稽
当堂达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A
   ①在旧戏舞台上,许多人都曾看过一出戏,名叫《吴汉杀妻》,又叫《斩经堂》。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②《吴汉杀妻》一剧的情节,大体是: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王莽篡位以后,下令捉拿汉宗室刘秀。吴汉守关时捉住了刘秀,正要送去报功,他的母亲告诉他说,王莽是他的仇人,他的父亲是被王莽杀害了的,那时他年纪太小,不懂事,现在应该为父报仇,并且命令他杀死王莽的女儿,扶助刘秀恢复汉室的江山。吴汉持剑去杀妻,正好其妻在经堂念佛。吴汉不忍杀她,就将实情告诉她。于是,王莽的女儿就自刎而死;吴汉的母亲为了促使吴汉下决心,也上吊自杀了。这样吴汉果然死心塌地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所谓中兴名将之一。
   ③这个故事情节,根本不合历史事实。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不知道后来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地硬把“杀妻”的情节,安在吴汉的头上。那位剧作者显然以为这样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殊不知在我们看来,这样反而诬害了吴汉。……
  ④而且,照《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这又证明,从来历史记述都没有把吴汉描写成《斩经堂》的人物。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5、解释词语。无中生有              大书特书
6、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7、第②段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这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1、大小猫洞
自主预习
1、本文的作者是     ,    家,著名的    。
2、晏子,字    ,    时期   国的大夫。
3、多音字注音组词。
 便①(   )   ②(  )    供①(   )   ②(  )   
4、解释词语。
 玲珑  (       )   无独有偶(         )
名满天下 (       )    前呼后拥(         )
5、本文是一篇     ,从文章的逻辑结构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根据文章归纳)。
当堂达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A
①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
②话说当年齐国宰相晏婴名满天下。据说他曾经当使者到楚国去办外交。楚国人要给他一个“下马威”。因为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国门之旁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大使从小门进。晏子不肯,说,到什么国进什么门。到狗国才钻狗洞。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进大国的大门,还是进小国的小门?楚国人不肯自认为小,只好请他进大门。没开始谈判先吃了败仗。
③当时只有三个大国:西是秦,东是齐,南是楚。既是外交访问,晏婴大使必非一个人。代表齐国出访自然有一些随从组成外交使团,骑马乘车,前呼后拥,晏子决不能一个人徒步走来。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而且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这故事靠不住。
④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⑤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走大门,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
⑥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门也小。门以国为准。
⑦这又是从两个不同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6、第①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概括②③段的大意。这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8、楚国人和齐国人,他们做事情的标准一样吗?请从表面和实际两方面谈谈理由。
                                      
9、请你谈谈,在平日生活中,看问题、做事情你是以什么为基础的?
12、世上没有傻问题
自主预习
1、《世上没有傻问题》的作者是      ,他是   国    家,著名   家,是        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
2、“世上没有傻问题”中的“傻问题”是指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鼓励人们     ,尤其是要鼓励孩子应     ,         ,  
                 。
3、本文的论点是                              。
4、解释词语。
滔滔不绝      瞥      深奥     脆弱  
5、给加点的字注音。
 灵魂 (  ) 瞥(   ) 脚趾(   ) 惹恼 (   ) 愚蠢 (   ) 呵护(  )
当堂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A
  ①除了儿童之外(他们还不懂得是不是该问一些重要的问题),我们没有谁会花费很多时间去想:为什么自然是这个样子?宇宙是怎么来的,它是否一直那样存在?如果时间某一天会倒流,结果将会出现在原因之前吗?是否存在人们认识的极限?甚至有些儿童,我遇到了那么几个,想知道黑洞是什么样子,物质的最小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不是将来,为什么有宇宙。
  ②时不时的,我会非常幸运地给幼儿园或一年级地孩子讲课。其中很多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尽管好奇地倾向多一点,怀疑主义的倾向少一点。他们很好奇,爱动脑筋,引起思考的、有洞察力的问题滔滔不绝。他们显示出极大的积极性。我被问一些连续的问题。他们从没听说过什么叫“傻瓜式的问题”。
  ③但是当我和高中高年级的学生交谈时,我发现情况不同了。他们记住了“事实”,但总的来说,发现的喜悦,事实背后的灵魂,已经离开了他们。他们失去了大部分好奇心,仅获得了很少一点怀疑主义。他们担心提出“傻瓜”问题;他们愿意接受不充分的答案;他们不提连续的问题;在教室里他们不时斜着眼瞥一下,判断他们的同学是否赞同;他们上课时把带来的问题写在一张纸上,他们偷偷地检查,等待着轮到他们,却疏忽了这时他的同学们正在集中讨论什么问题。
6、“幸运”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幸运?
                                    
7、第②段从哪些语句中表现出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生动发问的场面?
                                    
8、第②段中说“很多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
第三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2分)
虎视耽耽      死心蹋地    无独有隅     前扑后继    
2、词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2分)
  A、曲径通幽  不计其数  再接再励   大声急呼
  B、九宵云外  偃旗息鼓  直接了当   融会贯通
  C、旁证博引  骇人听闻  以逸代劳   破釜沉舟
  D.戛然而止  孜孜不倦  贪赃枉法   抑扬顿挫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填字。(2分)
  诓骗    脊梁     cuàn(   )位   wū (  )蔑
4、仔细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多个角度归纳论点(至少两点)(2分)
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耳突然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至极,甚至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还写过遗书。但他并没有自杀,反而以更大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完成了《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伟大创作。他的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以后完成的。
①                                   
②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五一”黄金周期间,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天安门前人潮涌动。
B、那种可怕的寂寞,如同一个人站在世界的边缘,生命中所有的乐章戛然而止。
C、学校要组织一次征文活动,老师微笑着怂恿大家积极参加。
D、看着爸爸着急的样子,这个五岁的小男孩眼中闪出了得意和狡猾的光来。
6、仿照下面的例句,以“微笑”或“心灵”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2分)
例句:眼睛像一片安详的福地,蓄着一泓无底的宁静,不艳、不俗,无喜、无悲。
                                    
                                    
7、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可分为     和     。驳论文的批驳方式有      、        、        。(4分)
二、阅读分析。(44分)
(一)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后,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