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64字。
2005年洛阳市初中毕业检测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19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不屑( )置辩 (2)打折( )了腿 (3)声色jù( )厉 (4)yǎn ( )旗息鼓
2.修改下列病句。(2分)
(1)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
(2)能否刻苦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3.根据下面句子的特点,仿写句子。(2分)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了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情气爽;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
母亲是
4.根据提示,默写下面古诗文句子。(8分)
(1) ,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2)坐观垂钓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采菊东篱下, 。(《饮酒》)
(4)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 ,在乎山之间也。(《醇翁亭记》)
(6)杜甫身处漏雨茅屋,仍然忧国忧民,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 ”的呼喊,表达了他的济世情怀。
(7)古诗词中有许多写到洛阳的句子,请写出两句。
○1
○2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3分)
3月31日,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传统教育影片。中午12点40分左右,该校一、二年级的数百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中排队向金坛城区金沙影剧院进发。队伍刚走出校门,一辆小轿车由西向东飞驰而来,危急中,52岁的殷雪梅老师张开双臂,奋力将走在马路中央的六七个学生推到了路旁,她自己却被小轿车撞飞到25米外落下……学生得救了,可是以身躯挡车勇救学生的英雄教师殷雪梅老师,却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4月5日凌晨1时在金坛市人民医院去世。殷雪梅老师的事迹感天动地,谱写了一曲人民教师的英雄赞歌。
二、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第6题。(4分)
6.《变色龙》、《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篇小说,分别叙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或人物,并阐述理由。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7-第10题。(10分)
○1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2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3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4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问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5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情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理。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6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呀!
7.用横线在文中划出中心论点。(2分)
8.短文的主体部分主要通过列举事例论述中心论点,文中起过渡作用、使上下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是(2分)
(1)
(2)
9.请你在第○3段后或在第○5段后,再插入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例,使之与短文内容构成一个整体。
放在第 段之后。(3分)
10.第○6段中加线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1-第16题。(14分)
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
又一个夏季。
炎热的田野,火热的山林。她穿着一件红裙子,带着几个小学生,说说笑笑走出校门,步入校园树丛的绿色中了。
这是一所“老龄”的村级小学,已经65年了。任课老师大都五十多岁了学校生活在“老”的色彩中,变得默默无语。
那年我刚上小学,20岁的她走进了校园。她一头乌黑的长发,穿了件美丽的红裙子。学校安排她给我们上语文课,任班主任。她上语文课与众不同:有时把学生带到村子中间的清水河里,找小鱼咬脚趾的感觉;有时把学生领到郁郁葱葱的牛头山上,看哪儿像牛头,哪儿像牛角;有时把学生打扮成课文中的大灰狼、小白兔、丑小鸭,在讲台上模仿课文内容大喊大叫,有哭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