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610字。
汉字传承,我的责任,我们的责任!
廖敦水老师
曾几何时,“会写汉字”“会写文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曾是社会竞争的资本,曾是何等骄傲自豪的事情!曾是赖以安身立命之本!
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电脑与网络的普及,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而出现提笔忘字的尴尬,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如今的中国人却越来越提笔忘字,更懒于写文吟诗来表情达意了!长此以往,有朝一日我们引以为傲的汉字时代真的成了键盘时代!而传统汉字书写也许就此日落西山!
一、汉字没落,惨不忍睹!
汉字没落之怪现状之一:疯狂英语!电脑没有进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前,能写一手好字,就被视为“有文化、有修养”的表现。而当显示器、键盘和鼠标出现后,钢笔、墨水、纸张逐渐退场,写字似乎成了书法家的专利,甚至成为一种职业。若要我们提笔写一封家信,或者一篇文章,顿时感到很多字不会写了,很多词汇也已相当陌生。而另一番景象是,学英语成为一种疯狂的潮流,有人甚至认为,认识不认识汉字没关系,可不会英语,就算是21世纪的文盲了,这实在是天大的谎言和玩笑。事实充分表明:我们在汉语的氛围中学英语很多年,效果并不理想,若从事一个和英语无关的工作,仅仅掌握的一点英语词汇,很快被遗忘得干干净净。这还不算,中国人学英语要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可英语不仅没有熟练掌握,汉语和汉字却正日渐荒废。极其重视外语学习却对汉语汉字的普遍蔑视,正在逐步消解和瓦解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感。前辈有一句话叫“敬惜字纸”,就是说这张纸上有字是不能乱扔的。这种对自己母语敬畏尊重的传统现在到哪去找?相反,一些所谓名人、文人、假洋鬼子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来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来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这种丑恶现象日益蔓延。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就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
汉字没落之怪现状之二:别字满口!
其实,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还不是不会写或是写错别字,而是说错字或是读错字。毕竟,学习语言中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前三种都与发声有关;也正是因此,说错字或是读错字的现象远多于不会写或是写错别字,负面影响也更大。中国传统相声《白字先生》曾收录了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别字:逗哏者恭维捧哏者,说他对艺术的追求是“一丝不句”、“一丝不挂”;表示自己要学习他的“待人接吻”;被对方指出错误后还恼羞成怒,说对方是“吹毛求屁”。这段相声固然夸张,现实生活中的别字错误却绝非少见。去年的热播剧《甄嬛传》,几乎所有人都将“嬛”字读成“环”音,然而杂志《咬文嚼字》却指出,该字的准确读音应该是“宣”。即使是观众心目中“最有学问”的专家教授们,也同样在这一点上栽过跟头。在《汉字英雄》中,担任评委、一直争议不断的“学术超女”于丹就再度被网民们揪住了小辫子:她将“酩酊大醉”中的“酊”字读成了第一声(应为第三声),又将“蹴鞠”的“蹴”(实为“促”音)读成了“就”。
汉字没落之怪现状之三:书写潦草!在电脑和网络尚未普及的时代,许多中国人都坚信“字如其人”,如果一个人字迹拙劣,往往会平白失去大量印象分,若此人还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那么巨大的印象落差之下,失分恐怕还会更多。某位开国领导人的后裔,便因其诸多“墨宝”被晒到网上,而成为了网民们长期挖苦的对象。然而现状表明,网民们对这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