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20字,设计科学,内容新鲜,还有点评文字,很适合新授课。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 刘冬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②鉴赏文章中的人情美,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探究的方法,鉴赏文中所描绘的美景,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的写景特点,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
1、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
2、 分析文中写景的句子,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分析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作品的高度评价,那么,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一些诗句:高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又感受到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风格。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他的诗,也不是他的画,是他的一篇书信体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板书题目)
(用王维的诗句导入,增强讲课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回顾学过诗句,加强学生对王维诗歌风格的印象)
二、学生齐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结合注释独立地疏通课文,找出自己的疑问。(生自由诵读课文,疏通字词。教师巡视。)
三、学生自主交流疑问、老师点拨。再读课文。
四、题解:“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进,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常与朋友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对课文作者与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更深切的感悟文章内容)
五、这是王维写给裴迪的一封书信,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目的是邀请好友裴迪同游故山。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教师质疑:王维邀请好友裴迪同游的是故山(蓝田山区终南山),为什么不邀请好友到其他的地方游玩呢?
※教师点拨:是因为山中有二人共赏的美景,二人从美景中能够领悟到共同的深趣。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重点来赏析文中的美景)
六、探究课文内容,赏析文中美景,思考回答:
①赏析美景:王维在此信中描绘了辋川风景中两幅典型的图画,请你用短语为这两幅图画各取一个名字吗?
明确:一幅是冬夜图,一幅是春日图。
(有人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在这篇散文中我们不妨说是——“文中有画”。所以,这个问题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作品风格: “文中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