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ppt3
- 资源简介:
共29张,课件制作简洁,配套文字材料共3份。
《华威先生》教案
《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的一篇讽刺性的小说。
小说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绘,鲜明的塑造了一位在抗战后方表面上整日忙着为抗战工作而实际效果是阻碍了抗战运动发展的灵魂丑恶的社会“混混”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设计此文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在预习作业中,竟有部分同学同情华威先生的工作节奏,觉得他真的太忙了,很敬佩他的忘我的工作态度,故虽是自读课文,我还是设计了两节课的教时。
并且把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放在全文学习将结束时再讲。否则学生的学习思路一开始就会按统一的轨道前进,不利二期课改理念的落实。
第一节课,着重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情节和人物的第一印象。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华威先生一天开了几次会?(4次----)文中具体写了几次?(3次-----)
2. 华威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忙”)。
他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开会和宴会)
3. 他每次参加会议有什么共同点?(迟到早退;说相似的两句话--努力工作和一个领导中心。)
4. 全文一共写了几个华威先生的生活片段?(5个-----)
第二节课,在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味文本的讽刺性的特点。然后着重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分析和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
在对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再导入作家张天翼写的写此文章的原因和目的。(“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
……
《华威先生》同步练习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华威先生》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中“自相矛盾”、“夸张”等讽刺手法。
2. 感受华威先生这类丑恶的人群是可笑的,令人憎恶的。
三. 教学重点
通过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分析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四. 教学过程
1. 关于作者和背景介绍:
张天翼(1906—1985),现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张元定,号一之,曾用笔名张无诤、铁池翰、哈迷蚩等。湖南湘乡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蜜蜂》《移行》等12部,中篇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记》《一年》《在城市里》《齿轮》等5部。短篇小说《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以讽刺与幽默见长。儿童文学作品有《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金鸭帝国》《罗文应的故事》等,语言生动,符合儿童心理,寓教育意义于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述中。现有《张天翼小说选》《张天翼文集》(10卷)问世。
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时期。当时前方战事紧张,而后方的华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着为抗战做“贡献”——到各个组织开会、讲话,然而总是讲不了两句,就又赶到下一个会场去了。他是真的在关心抗战组织的发展吗?不,他不过是想把各个组织的权力抓到手罢了,强调“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小说巧妙地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思考一下,这样一个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
2. 本文涉及的典型环境
明确:抗日战争时期。
3. 本文介绍了华威先生的哪几件典型事件
明确:难民救济会…… 通俗文艺研究会……文化界抗战总会……战时保婴会……日本问题座谈会……
4. 华威先生的外在贯穿性动作
明确:“忙”。
5. 华威先生忙碌的内容
明确:开会、抗战——“一切抗战工作都要领导起来才行。我怎么跑得开呢,我的天!”
6. 文章列举了华威先生开的哪几个会议?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