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011字。
议论文阅读备考指要
[试题举例]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晚了,但还来得及
⑴当我们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格言鼓励年轻人抓住学习时机的时候,也需要防止另一面,防止用绝对化的观点来看待「时机」。有时候出于主观的原因,人们没有果断地抓住学习的时机,它消逝掉了。可惜诚然可惜,但不要紧,别沮丧,机会还会光临的。
⑵历史上有过很多「大器晚成」的人物。「晚成」,当然不及「早成」来得理想,可毕竟也是一种成功,值得肯定。在我国诗歌史上,「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的唐代诗人陈子昂,早年没有用心读书,以至「年十八未知书」──都十八岁了,在常识上还一无所知,这还来得及?来得及。当然,要改弦易辙,要急起直追,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需要果断的抉择。果然,不久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一旦悔悟,入乡校求学,便「慨然立志」,「谢绝门客,专精坟典」。终于,数年攻读,一举成才。
⑶既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选择时机,已经在时间上落了后,那么在再次选择时应当更有紧迫感,有确定目标后应当更为坚韧。近代火车的奠基人斯蒂芬森,直到19岁才一边工作一边进入夜校读书。当一些少年看到斯蒂芬森这样一个大小伙子坐在他们中间时,有的讥讽,有的挖苦,斯蒂芬森却只是一笑置之,只顾埋头刻苦攻读,如饥似渴地吸收书本中的养料。还有美国18世纪电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只读过两年书,后来当印刷工人。在工作的同时,他投身政治活动,成为一名政治活动家。40岁后他又转入科学领域,开始做电学实验。政治活动与科学活动的实践使他愈益认识到自己的学问之不足,于是正像他在《自传》中写的:「除了读书以外,我不允许我自己有其它的娱乐。我从不到酒馆、赌场或任何其它娱乐场所去消磨时光。」
⑷虽说富兰克林不允许自己娱乐未免过苛,但他这种力戒「消磨时光」的精神是可贵的。确实,「大器晚成」很不容易。一个人要后来居上,便不仅要善于抓住新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在抓住机会后排除各种杂念,盯牢目标,务期必成。唯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说:虽然晚了,但还来得及。
1、文章第⑴段中,“绝对化的观点”的具体含义是:
2、文章第⑶段中,画线句子属于哪一种论证方法?
3、阅读文章结尾一段,简要回答:
①画线句子能否改为“富兰克林力戒‘消磨时光’的精神是可贵的”?为什么?
答:
②画线词“唯有”,在句中有何表达作用?
答: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的观点。答:
5、为了更好地证明观点,作者从哪两个角度展开论证?
答:
[备考指要]
一、议论文的阅读,首先需要弄明白文章的中心论点。议论文的标题,常常标明了议论的内容范围,有时甚至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像上面试题中的短文,其标题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化处理。注意到这一点,回答第4题时,在标题的基础上稍加补充改造就可以了。
二、要注意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也就是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意义之间的关系。要从中心论点着手,逐层分解,找出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如果需要,再找出支撑分论点的子论点,以此构成全文的严谨的论证框架,事实上就是要拟出一个内容提纲。这样,我们就可以居高临下、胸有全局地去解答具体的问题,因为出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都在文章之中。
议论文阅读,务必养成拟出提纲的习惯。
三、在议论文阅读中,要密切关注一些标志性词语,如表明论述层次的“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如表明总括性的词语,如“总之”“总而言之”“这一切说明了”“由此可见”等。也要注意论述中分号的使用,因为它们往往能表明几层并列的意义关系。
四、要注意品味议论文的语言的准确性。这也是考题中经常出现的类型。像上面试题第3题中的第1小题,原文中对富兰克林的不允许自己娱乐并未
(一)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汗,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惟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科学巨匠牛顿说,他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