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400字。
作文,机智构思出“亮点”
何永康主持
要想得到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分,必须有“亮点”,即精彩之处。一篇明白、通顺、完整的作文,如果有一两个“亮点”,其“发展等级”分就颇多收获了。
我常说:一篇高考作文,总得有“发光”之处。没有“太阳”,也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也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也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发展等级”分与就与你无缘了。
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就是机智的构思。
何谓“机智”?用王蒙的话说,便是“亏他想得出来!”
“构思”,是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很难在这篇短文中说得清楚。有些话,老师平日已向考生反复交待过了,如“要以小见大”、“要奇峰突起”、“要于平淡中寓以深刻的含义”等等,兹不赘述。我在这儿强调以下几点:
①热点问题的巧妙组合。可经常留意“焦点访谈”、“大写真”、“社会大广角”之类的电视节目,发现有价值、有趣味的话题,启发自己的构思。1999年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位考生将社会上两个“热点问题”——失学少年问题和下岗职工问题,两个“大工程”———希望工程和再就业工程,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到的构思和独特的视角,相当机智。有意者可找来仔细揣摩其中的奥妙。
②多一点意趣。不要把活泼有趣的生活变为“蒸馏水”,而要留心捕捉有情有趣的生活“浪花”。曾有一位考生这样写《习惯》:数学老师名唤“吴吉昌”,他有一个口头语——“简单”,总是挥舞着“简单”这面小红旗,鼓励、引导同学们攀登数学之峰。粗粗一瞥,他不大像一位正儿巴经的老师,有些个像“啦啦队”的“队长”,不停地用“简单”为同学们打气。有一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问:“吴吉昌有一句什么口头语?”全班同学大声回答:“简单——!”作者把语文课本上那位植棉模范吴吉昌,同数学老师吴吉昌搅在一起写,引得阅卷老师哄堂大笑。这不但渲染了通篇的喜剧色彩,而且巧妙地向人们暗示:这位数学老师也是一位“劳动模范”,也是一位“耕耘好手”,也在完成着“周总理的嘱托”。真是妙趣盎然,意蕴深广。
③写出学生生活的“原汁原味”来。当今中学生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不要怕触及这些东西。不要把多彩多姿的当代学生生活“净化”掉。不要把年轻人的洒脱劲儿舍弃掉。只要机智地加以审视,灵活地进行张扬,就会有出乎意外的审美效果。说实在,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阅卷老师,是十分喜欢看“原汁原味”的中学生生活图景的,它使我们“读”得年轻了,“读”得要“聊发少年狂”了。切不可把自己、把周围的同学写成“小老头”。让我们共同努力,抛弃“小老头”式的写作构思吧!
主持人:文无定法,但文不可无章法。本刊高考作文指导无意强加给考生诸多限制,而是希望针对若干年来高考作文确实存在的问题,以及考试作文本身的特点,给大家一点建议。其实建议的同时,心情不见得就比考生们轻松。
不妨再多说两句高考作文阅卷的特殊性。理智地想一想,高考作文阅卷有其“先天”的不足。阅卷时间的紧张是明摆着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阅卷老师对考生的“知情度”为零这样的事实很有可能带来这样的结果:同一篇作文,任教该考生的语文老师和与该考生素不相识的评卷老师,给其判定的分数极有可能不同——一般情况下,任教老师由于对学生的了解,更有成为该考生“知音”的可能。而高考阅卷,评卷老师显然不可能了解考生的平时作文的全貌,与平时作文的评分相比,高考作文阅卷必然会少一点“人情味”,多一些“标准化”。而这同时又是目前条件下尽可能保证竞争公平性的必然结果。
毋庸讳言,高考作文的诸多因素决定了绝大多数考生在完成高考作文时带有比平时更多的“作”的成分。这里所说的“作”,是指考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