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省实验中学、大连二十高(新疆部)三校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4题,约7590字,部分答案扫描。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省实验中学、大连二十高(新疆部)三校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60分,每小题2分,共30题)
1.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
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B.鞭策学生承担社会责任
C.鼓励学生要超过老师 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2.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说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由此可知,性善论和性恶论
A.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B.都主张人性是善的
C.为各国统治者采用 D.仅为教化百姓向善
3.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班固认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主要是
A.诸子要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
B.诸子为迎合统治者争霸需要
C.诸侯为了争霸战争求贤若渴
D.学术环境宽松并且学术下移
4.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仍然属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范畴
B.“三纲”、“五常”是宇宙万物奉行的准则
C.“理”推动人类社会道德规范的广泛传播
D.“理”使社会伦理化,伦理道德天理化
5.对朱熹“格物致知”与王阳明“致良知在格物”两种思想主张解读合理的是
A.二者思想没有区别 B.“知”的本质是儒家伦理
C.二者思想完全对立 D.格物是致知的根本途径
6.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位儒学大师是
7.2012年北京诚轩秋季拍卖会钱币专场中,一枚正面刻着“下匕阝(qǔ)阳”,背面刻着“十七•两”的青铜古钱(见右图)以人民币368万元成交,一举刷新中国古钱拍卖价格的最高记录。对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表述不正确的
A.此币有助于了解先秦时代农耕文明
B.此币有助于了解当时的青铜冶铸技术
C.钱币文字有助于了解地区货币发展史
D.币面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成熟
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