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度第1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文科)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42题,约7230字,部分答案扫描。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5页,共 40题,每小题1.5分,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6页,共2大题。请将第Ⅱ卷答案答在答题纸相应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上交。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雾),为备故也。”材料所述史实
A.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B.表明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C.确立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 D.实践了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主要表现在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4.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
5.朱子(朱熹)云:“若在理上看,则是虽未有物已有物之理。”此语旨在
A.规范道德准则 B.揭示事物本源 C.发现人性本质 D.论证天人关系
6.在某个历史人物的陵园前有一石质牌坊,上镌对联,曰:“一代宗师承前启后开儒派新境,万物在理道统相传展洛学高风”这副对联纪念的历史名人是
A.程颢、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7.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历史史实,以下对联和“诗圣”有关的是
A.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B.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C.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8.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舞台上,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从一部分戏曲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和捕捉:社会经济、阶级结构、文化特征、统治 政策、社会心理。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捕捉的有
①城市经济繁荣发达 ②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④蒙古族和汉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古代中国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