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篇,约10700字。
你让战争远离了诗意
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一中2004级2班 李诗帆
一望无际的北戴河,浩浩荡荡地奔向大海。水与天相接,却分不清水与天的分界。中原四起的狼烟,把原本蔚蓝的天空染成了灰色。百万雄师的铁蹄也把无垠的海水踏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个苍凉的声音在飘转着,在那豪迈、奔放的语句间,透出一个博大、宽广的胸襟。海边,礁石上站着一个伟岸的身躯,身披血红战袍,昂首挺胸,左手抚在那把金光闪闪曾立下无数战功的宝剑上,右手紧插腰际。那粘满无数血腥的红色披风,迎着劲烈的海风不停地抖动。毕竟已近暮年,挺拔的身躯略显几分佝偻。飘飘的长髯在风中摇曳,但是脸上的刚硬比礁石更坚硬,蕴涵在眼中的光芒并没有随着日落而稍有黯淡。
你是谁?你用你的利刃在历史的丰碑上刻下了哪篇铭文?我,沿着历史的轨迹找寻。突然,我驻足在一块石碑前。上面刻着:魏武王,曹操。是你?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也出生在一个压迫与苦难、战乱与血腥并存的年代。可是,望着路边那累累的白骨,你竟然无动于衷,迈着大步奔向自己的梦想——平定天下,不惜一切代价!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千里无人,杂草丛生,你知否,这千古名句出自你口,这诗中的景象也是你的杰作呀!公元189年,你与各路诸侯联手灭了董卓,此后一发不可收,你攻打吕布、张邈,控制了兖州。公元196年,你把那无能的献帝“接”到了许昌,,从此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公元200年,你在官渡杀死袁绍。平定三郡乌桓,攻杀了吕布,逼死了袁术,赶走了刘备,降伏了张秀,消灭了马超、韩遂、张鲁,基本平定了北方。连年的征战杀伐,有多少劳力命丧疆场!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那些青壮年,身首异处,暴尸荒野,这些,是你希望看到的吗?这些,不正是你诗中所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吗?你无数次的制造人民的灾难,制造满目烟尘的人间地狱,荒唐的厮杀,痛快的,恐怕只有你一个人!
我绕过石碑,发现背面写了两个字“诗人”。是呀,你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你的诗中吐露了建功立业的不凡抱负,《蒿里行》的悲壮,《观沧海》的豪迈,《龟虽寿》的奋斗不息,凸显了慷慨苍凉、明朗刚健的“建安风骨”,开一代苍凉诗风。诗歌,是人类精神花园的美丽花朵,应该是和谐的,美好的。诗人,在普天下人的眼中,应该是爱心博大的,是怜悯苍生的,可您发动了连年的征战,制造了无穷的苦难,你的所作所为,和诗人的身份极不相称。
曹操,你是乱世中的奸雄,也是很有成就的诗人,你走到了人性的两大极端,一端是心胸博大、心系苍生的诗人,
景情结合,能诱发读者进入情境。
以曹操诗句开头,迎合了题目,又有诗情流溢。
这是一个虚拟的场景,是想象中的曹操。
对人物细节刻画很传神。
这第一句非常精彩!有一种深重的历史文化韵味。
这几句正好于题目相接。
史实的铺排列举进一步例证了题目所揭示的中心观点。这个观点是将“诗人”与“杀伐者”并列后得出的,看到了曹操这两面的鲜明对比和极度的不协调。这样的观点,可谓发人之所未发,是个性的,是自己的。
这一段将“诗人”和“战争”并列对比,突出了曹操人性中的难以融合的两面:诗人的博大心胸,战争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