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24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7题,约6360字。
辽宁大连24中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14年级历史科试卷
客观题(本大题共35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请将所选答案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
1、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D、法家、道家
2.《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从孟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战国时期农民经常生活在困苦之中②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
③孟子具有重农思想④孟子的仁政思想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D.①②③④
3. 联合国大厦里有一幅壁画,是用25000块马赛克镶嵌而成,设计的思路是表达各国人民都认同的主题,壁面的题目后来叫做“黄金法则”。壁画上用英文写着:"Do unto others,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联合国的这一黄金法则实际上就是
A、老子的“福祸相依”辩证理论B、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D、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
4.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5.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下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俱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董仲舒的目的是
A、宣扬大一统思想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宣扬君权神授D、宣扬他的天人感应学说
6、下图是“教”的甲骨文。“教”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教”字的右边象征一只手拿着一根教鞭,左下是一个子字,左上两个叉是被教鞭抽打的象征符号。后来的金文、小篆的“教”只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略加变形而己,演变成楷体,字形变化较大。宋朝朱熹依据“教”的楷体字形训诂字义:“文”、“孝”谓之“教”。朱熹的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