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24、种树郭橐驼传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兼寓言与政论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2.把握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
 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案例剖析
 结合有关注释,翻译文章语句。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在文言文学习中,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有关资料、词典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理解与翻译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必经之路,要养成这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郭橐驼,不知道原先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偻病,后背高高隆起,俯伏着走路,好象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呼他“橐驼”。
 学法导引
 1、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1、	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3、本文的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怎样?
 本文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
 在阐述种树道理时,采用了对比手法,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比,在原理、态度、方法和结果等方面都构成了对比。
 巩固发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橐驼:       
 ②病偻集资         
 ③孳也
 ④其莳也若子      
 ⑤长人者        
 ⑥勖尔植 
 ⑦早缫而绪       
 ⑧遂而鸡豚       
 ⑨缀饔飧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病偻集资    集资:           
 ○2甚善,名我固当  固:             
 ○3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效慕:             
 ○4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             
 ○5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勖:             
 ○6早织而缕     缕:             
 ○7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             
 ○8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戒:             
 3、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
 ○1故乡人号之“驼”                   
 ○2甚善,名我固当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4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6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7字而幼孩                       
 ○8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4、翻译下列语句。
 ①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译文:                          
                                        。
 ②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译文:     
 拓展创新
 阅读下文完成7-14题:
 修(欧阳修)始在滁州,号口口,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