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5550个字。长春版。
第3课《铸剑》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 学习作者独特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 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及作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 分析体会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
2. 理解黑色人身上“复仇”的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
1. 黑色人的出现及其思想性格的表现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2. 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出现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神话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用神奇的笔法为我们勾画了古人们对那个世界的认知,以及那个世界给他们带来的爱恨情愁。那么这堂课前老师给你们推荐的“三王冢”的故事,不知大家读得怎么样了?理解了多少?我们先来欣赏这个故事。
二、复述“三王冢”的故事。
找两个同学用自己的话将“三王冢”的故事复述一遍,然后更正翻译理解上的错误。
师:好,听完这个故事,大家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生: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一个无名的侠客为了帮助干将的儿子复仇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三、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1.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文《铸剑》,画出生字生词,并共同解决读音问题。
叱水瓮憎恨芦柴咻咻毛骨悚然拂拭骇异
匣子颈子浑圆后苑仇雠杳无消息雉堞旌旗
背脊灼热排衙鸱鸮磷火不暇计较午膳打诨
缘竿胡诌颧骨暴躁兽炭面面相觑皓齿莠民
缓辔戈戟黄钺起粟煎熬恍然大悟掣起疾趋
2. 初步比较两文之异同。
好,我们阅读了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然后我们来比较一下,鲁迅改编的故事与古代的“三王冢”的故事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
两篇文章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都表现了“复仇”这个中心,都围绕着少年的家仇展开,都出现了一个侠士帮助他完成了复仇任务。
不同点:
鲁迅的《铸剑》要比“三王冢”的故事内容丰富,改编和添加了很多内容,例如:
(1)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并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在鲁迅的笔下,他是一个刚满16 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变化及升华的过程。
(2)将“客”改成了“黑色人”“宴之敖者”,并把他塑造成舍己为人、行侠仗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
(3)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适应性,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王”暴戾、荒淫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