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全科试题(9科9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安徽省涡阳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全套)含听力
安徽省涡阳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
安徽省涡阳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doc
安徽省涡阳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
安徽省涡阳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doc
安徽省涡阳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数学试题.doc
安徽省涡阳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物理试题.doc
安徽省涡阳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英语试题.doc
安徽省涡阳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英语听力_new.mp3
安徽省涡阳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
安徽省涡阳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doc第一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种文化。这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我们从中国远古的神话看起。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中,很多的主要人物都是天上的神灵,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是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他们在天上俯视着人间,他们为人间恩赐幸福,有时也为人间带来灾难。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就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大禹治水,我们的女娲补天,我们的后羿射日.这些神话里的主角都是凡间的人,都是人间某些具有非凡本领的、建立了丰功伟业的杰出人物,是某些氏族首领的代表。因为他们造福于民,或者为民除害,所以他们的人格就升格为神格,这样才构成了中华的神话谱系。在先秦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但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思考社会还思考自然,他们的出发点在人,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人,这是一种人本文化、人本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上去好像水火不相容,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所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与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中国的古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所以他们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热带森林里简易地谋生,非常容易地维持生命。我们在黄河流域,在这个水深土厚、气候也不是很温暖的地方而且有滔滔的大河需要治理,不治的话就会有水患。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就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说,道家只是一种补充,儒家才是核心。这不是由于儒家特别善于宣传,善于著书立说,或是某个杰出的儒者努力奋斗的结果,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1.下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以人为本的文化。
B.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神话中的人物行为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C.中华文化是一种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在起源上、价值判断的出发点上都完全不同的特有的民族文化。
D.先秦诸子百家在思考社会和自然的时候,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华文化的神话谱系是由某些具有非凡本领的建立了丰功伟业的杰出人物由人格升为神格而形成们。
B.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在于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
C.儒家也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只是在此基础上更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利益。
D.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孔孟之道,是适应中华民族的生存而产生,又适应了中华民族生存而发展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来看,注重群体利益是出于一种民族生存的选择。
B.道家所重视的个体生命价值与儒家所重视的群体利益在中华文化中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
C.儒家文化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这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D.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儒家文化,所以儒家思想的演变,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演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B、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C、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D、察臣孝廉 察:观察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是寡人之过也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良曰:“长于臣。”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私见张良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本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叙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示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言语中透露出规劝皇上不要与他为难之意,语气强烈,锋芒毕露。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8.诗的前两句中“送”“动”二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们好在哪里?(4分)
9.诗的后两句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 。(《七律 长征》)
③大漠孤烟直, 。 (《使至塞上》)
④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再别康桥》)
⑤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⑥ ,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坦然走过乞丐
毕淑敏
(1)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
(2)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哀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与的喜悦。
(3)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名著中的乞丐常常是睿智和淳厚的,平常人也有很多与乞丐有关的故事。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个人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