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下半年长沙晚报时评精选(一)
- 资源简介:
约44170字。对学生写议论文和新闻短评都有很好的帮助,对老师练笔也有益。
2013年下半年长沙晚报时评精选(一)
资料整理:周俊、胡 健
“人人都是班干部”观点PK
新闻背景
一个班42个小学生,却有近50个班干部,除了大家熟悉的班长、组长、课代表,还有关长、门长、领读员……武汉市洪山区楚才小学五(3)班班主任老师程菊娥笑称人人都是班干部。 “这些班干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干部’,叫管理员更合适,是为同学和班级服务的。”该校校长李楚雄解释说。(10月13日《楚天都市报》)
“人人都是班干部”无异揠苗助长
和法堡
不可否认,在望子成龙的心理作用下,每个家长可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早就当班干部,为长大后“光宗耀祖”积累一些“经验”。当然,这是家长关爱孩子的一种情感表达,从情理上尚可理解。可是,对于心智发展、社会认知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是否“官袍加身”并不重要。应该说,健康快乐地成长和轻松无忧的童年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显然,人人都是班干部的做法是揠苗助长,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尽管有老师称,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表现欲,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参与班级管理,都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然而,人们还是发出了许多质疑和忧虑之声:“全民班干部”会不会导致孩子们产生“官本位”意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若此,岂不是“坑儿”?
42人的一个班竟然有近50顶“官帽”(有的学生身兼数职),正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实在是太可笑了!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在一个班级中可安排几个孩子来做一些管理工作,但这里应该突出的不是“官”的概念,更不应该搞成“全民皆官”,而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须知,人人都是班干部的结果,只能是人人都不是班干部,充其量只是一场娱乐秀。教师如果碍于家长的要求和情面,不顾教育规律揠苗助长,那么不仅会误导孩子,而且也有损于教育理念,实不可取。
“全民班干部”有利于激发学生活力
杨朝清
“全民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一个创新之举,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搭建公共事务参与平台,来提升学生们的责任感与自信心。原来,楚才小学90%以上的学生都是“流动花朵”,性格相对封闭,缺乏归属感与自信心,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全民班干部”试图“对症下药”,通过班干部这一公益岗位,为同学们提供表现自己、锻炼自己、服务他人的平台。
公共秩序大体可以分为法律秩序、市场秩序、社区秩序三种类型,不同的公共秩序,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和逻辑考量。班级作为学习生活共同体,是一个小型的社区,离不开每一个同学的社会参与。“全民班干部”看似臃肿,实则饱含制度善意。不论是“柜子小护士”,还是“领读小百灵”,抑或是“电机小子”,每一个班干部岗位,都赋予了学生一个社会角色,都是一种社会化,帮助孩子们在扮演学生角色的同时,承担更多公共服务的职责。
扩大学生参与面,让学生“有所作为”,有助于激发学生活力,提升学生自主性,有助于推动“教师单向管理”走向“师生合作治理”。换言之,“全民班干部”弱化了班干部“官”和“管”的色彩,回归到分工协作、助人自助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