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联考全科试题(9科18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全科试卷 / 高一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5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9/11 19:07:4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9科18份,AB卷)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A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A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B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B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A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B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A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B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数学试题(A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数学试题(B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物理试题(A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物理试题(B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英语试题(A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英语试题(B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A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B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政治试题(A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政治试题(B类).doc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A类)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共70分,第Ⅱ卷共80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联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2.请把答案做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语言死亡时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濒危语言图谱》可知,全世界大约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21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内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使用它的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会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用双手建造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语言最大的破坏者是殖民主义,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在谈到语言优劣的问题时,哈里森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根据他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有关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时,同时也失去了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过去500年的时间里,玻利维亚的kallawaya土著将数千种药用植物的知识内嵌在一种神秘的语言中,只能在父子之间代代相传。
  这些知识难道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
  “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塌了。”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选自《读者》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濒危语言”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预测,语言灭绝速度,比动植物灭绝速度还要快得多,每两个星期就至少有一种语言会悄无声息地消失。
  B.语言的消亡速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各种原因导致语言濒危,欧洲殖民者已经造成澳大利亚和北美两地许多种土著语言的消失。
  C.中国的129种语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语言活力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云南的阿奴语、新疆的塔塔语就在其列。
  D.说某种语言的人日益减少,或者说某种语言的人大都开始放弃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这都是某种语言濒危的信号。
  山西省忻州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B类)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共70分,第Ⅱ卷共80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联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2.请把答案做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1—3题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仍能表现中国的理性精神。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斗拱、飞檐的讲究,门、窗形式的自由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重轩镂槛”“雕梁画栋”,延续到近代,仍然如此。这也表现了中国建筑实用、理智的特点。
  1.下列对“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中国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当然也有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B.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C.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D.中国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斗拱飞檐”“雕梁画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