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4500字)
 24 促 织
 湖南娄底蓝圃学校   刘玛林 
 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学习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能读懂原文,把握情节、人物,领会主旨,赏析技巧。
 3.从课文学习中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4.认识封建社会中皇帝荒淫无度、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增强对历史的认识能力与批判精神。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郭沫若先生写过一副对联:画人画鬼(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为清代的一位文化名人写的,大家猜是谁?
 二、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为什么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中的作品,我们初中时读过一篇《狼》,但它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才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扬露当时的黑暗现实。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特别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聊斋志异》起初以抄本流传,乾隆年间正式付刻时,刻印者为了避免文字狱之祸,特意删去“异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几句话,就可见它明显地触犯了“时忌”。至于艺术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斋志异》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迭伏,运笔跌宕多姿。这些都是我们研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分析的。
 三、借助注释,疏通课文。
 1.生字  
 迂讷(nè)  	裨(bì)益  	爇(ruò)香  	翕(xī)辟        
 稿(gǎo)葬  	觇(chān)视  惭怍(zuò)  	邑庠(xiáng)       
 蹄躈(qiào) 不啻(chì)  	惙(chuò)然  	龁(hé)  蠹(dù)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情况。
 1、	征敛促织的事是因何而起的?
 (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则常供)
 2、	促织之祸是如何落到成名头上的?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3、从1、2段中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
 (媚上欺下之风盛行;贪图享乐的风气很浓;猾黠之徒得意,老实之人吃亏)
  4、作者是怎样表现驼背巫之“神”的?
 (从人多、神态庄重、料事准确、指示灵验等方面表现的。)
  5、先失促织,又失爱子,这样安排情节有何妙处?有何深意?